原标题:为时代留影 为陇原造像——改革发展中的甘肃影视
《佐瑞姑娘》剧照
《锁麟囊》剧照
《面向群众》海报
《陇原妹子》剧照
《淬火成钢》海报
《甘南情歌》海报
《太阳河》剧照
《锁麟囊》海报
《金城档案》剧照
《淬火成钢》剧照
《陇原英雄传》剧照
纪录片《敦煌画派》剧照
封奎海
“这是大自然的馈赠,地球上除了海洋所有的景观都在这里;这是文明的通道,世界上不同的信仰与文化在这里交流;这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梦想和财富在这里蓬勃生长……”纪录片《河西走廊》里如是说。
这,就是甘肃,一片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一座影视创作的资源宝库。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广大影视工作者将镜头对准土地和人民,潜心创作,推出了一批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优秀作品,为中国影视百花园增添了浓郁的甘肃元素和西部气息。我省影视事业产业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产业链条初步完善,事业体系基本形成,行业发展步入数字时代,整体上呈现出新气象新格局。
1突出特色激发活力
“仅从作品数量来看,变化就很大。过去年产一两部,现在年产七八部。近五年来摄制的电影有40多部,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甘肃电影摄制总量的十倍。”提起我省影视发展变化,原兰州电影制片厂厂长焦炳琨感慨地说,“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
焦炳琨是上世纪50年代初接触电影的,60多年来,他一直“在场”,见证了我省影视发展的起起伏伏。在他看来,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影视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一段时光。
我省高度重视并大力扶持影视事业产业发展,紧紧围绕“出精品、出人才”,不断加强宏观指导,搭建创作交流平台,激发影视创作活力。积极参与国家“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着力推进纪录片大省建设、西部类型影视剧创作工程;完善创作生产管理办法,出台了《省委宣传部影视精品“以奖代补”办法(试行)》《甘肃省精品剧目、影视精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西部类型影视剧本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有“含金量”的扶持政策,对取得“龙标”且进入城市院线的影片,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20:00-22:00)播出的电视剧每集奖励15万元等,为影视创作生产指明了方向,为推动全省影视产业发展做出了全局性部署。在影视作品创拍、播出等环节,省上有关部门还积极介入,给予重要指导和大力支持,特别是对重点作品进行全程跟踪,从创作源头上把控方向、提升质量。
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西部类型影视剧本推介、西部类型影视剧创投三大交流交易平台。其中,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已成功举办六届,因其始终聚焦国内影视发展前沿,兼顾学术性、专业性、市场性和国际性,已成为我省影视对外交流展示的重要平台,并衍生出戏曲电影展映暨高层论坛等分项活动。西部类型影视剧本征集从2014年实施以来,目前已连续开展四年,共征集影视剧本712部,其中电影剧本609部、电视剧剧本103部,对评选出的优秀影视剧本、创意影视剧本、潜力影视剧本共发放奖励资金107万元。优秀剧本是影视作品成功的核心,打造以西部片为主要内容的影视剧,挖掘西部文化,讲述西部故事,弘扬英雄主义,追求壮美风格,已成为我省影视界的共同追求。
2力推精品打造品牌
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广大影视工作者依托我省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扎根火热的社会实践,围绕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等重要时间节点,相继在央视等国家级平台推出了一批现实主义和革命历史题材为主的优秀影视作品,受到了业界的肯定和全国观众的好评,有力提升了我省优秀文艺作品创作能力,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甘肃特色的影视品牌。
由我省参与创拍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淬火成钢》,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被誉为是一部既有史诗品格又注重对现实关照的优秀剧作。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说,该剧题材宏大,影视形象众多,历史内容丰富,以非常独特的视角写三军大会师,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人物传记剧《初心》是由我省主导创拍并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又一部优秀电视剧作品,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专门为其召开作品研讨会。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认为,这是一部具有标杆意义的作品,要通过对其创作的深入总结梳理,给今后的重大题材电视剧作品创作提供范本和借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该剧是英雄人物题材创作的新收获,是中国电视剧创作历史上很值得总结的一部作品,该剧的播出,调控、净化了中国电视艺术生态环境,展示了中国电视剧在新时期的新风貌,昭示了中国电视剧创作在继承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尊重中国特殊国情的前提下蹚出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从中可以看出创作集体的文化自信。
此外,电视剧《陇原英雄传》目前已完成后期制作,即将在央视八套与观众见面。电影《大会师》《太阳河》被中宣部等作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优秀剧目推荐在全国展映;即将在中央党校举行全国首映仪式的电影《面向群众》,在我省点映中看哭了许多观众,被认为是一部像《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一样深入人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好作品。《擒狼》《苦乐村官》《射天狼》《柴生芳》等也是我省主旋律影视作品创作中的重要收获。
纪录片创作生产,我省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2013年以来,仅在央视播出的就有17部共66集。其中,《河西走廊》先后在央视五个频道播出,多次获得国家级、行业顶级奖项,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甘肃品牌”;《敦煌伎乐天》《敦煌画派》《黄土大塬》《西北望崆峒》《探秘渭河源》《兰州空战》《凉州会盟》《金城兰州》《花儿王朱仲禄》《青泥岭》等也在全国颇有口碑。
近年来,我省中小成本电影创作势头强劲。仅2011年-2018年,全省就创拍中小成本电影50余部,促进了影视创作生产的繁荣发展。其中,电影故事片《甘南情歌》入选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甘南情歌》《耳蜗》分别荣获第十四届、第十五届电影百合奖一等奖,《金城档案》荣获第十六届电影百合奖优秀故事片奖。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说:“中小成本电影,被视为中国电影的塔基。在包括金鸡奖在内的各种奖项评选和活动中,大家甚至都有一种共识,能够真正打动人并且与接受对象产生情感互动和共鸣,尤其是在宏观上构成中国电影亮点、特点并且代表中国电影发展水平、艺术高度的也是中小成本电影。甘肃省的中小成本电影创作,应该说是有数量、有追求、有质量、有品位的。”
3促进改革培养人才
改革,为企业注入了发展的动力、创新的活力。我省电影创作的“老字号”——兰州电影制片厂转企改制后,挣脱了体制机制的束缚,发展迅速进入快车道,创拍了《生死金天鹅》《卓尼土司》《老柿子树》等一大批优秀影视剧。甘肃省音像出版社转企改制后,以戏曲电影摄制为抓手,先后推出秦腔电影《锁麟囊》《周仁回府》、陇剧电影《古月承华》等,形成一大特色,其中《锁麟囊》荣获第十五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实现了我省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我省民营影视制作机构也实现了从零到现在300余家的跨越发展,其中甘肃风行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八月潮影业股份有限公司、甘肃表是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等创作生产了大量优秀作品,成为我省影视发展的新动能和重要团队保障。
人才是创作的第一资源。我省还对文艺人才进行了普遍深入的摸底,建立起了影视创作人员信息库,建立了相应培训机制,为行业发展储备人才、培养人才、推介人才。目前,我省导演、编剧、摄影、演员、录音、制作队伍已初步形成。高级录音师赵家东,几乎全年奔波在全国各摄制组,参加拍摄的影视剧和译制片已达数百部。高级化妆师丁小英,参与摄制的影视剧已达五十余部,化妆和造型设计独树一帜,受到业界广泛赞誉。徐鸿钧、王繁钦是我省培养出来的本土导演。早在1995年,徐鸿钧导演的电视剧《走进香巴拉》就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其藏族题材电影《华锐嘎布》《云中的郎木寺》参加了“第二届大陆少数民族电影展”台湾巡展。
我省向来重视人才的培养、学习和交流。多次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邀请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等人做辅导报告;还就中小成本电影创作、网络大电影发展、电影投融资、少数民族(西部)地区电视从业人员业务培训等议题多次开展专项艺术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养;依托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甘肃省电影创作培训班、影视作品专题研讨会等,通过历史回顾、主题论坛、专业讲座、题材推介、影片展映等品牌活动,促进我省和国内外影视专家的交流。此外,还邀请仲呈祥、饶曙光、赵葆华、吴疆、尹鸿、苏毅、理查德·波尔、丽娜·保嘉提尔等中外著名影视专家授课、交流,为我省影视发展注入新理念新思想。
4拓展出口增加效益
发行,是影视作品走近观众的必经路途。我省在力推重大项目抢占央视等国家级媒体播出平台的同时,积极拓展影视发行、播映渠道。
目前,全省共有20条电影院线,共计161座影院、711块银幕(2004年只有4块银幕),年票房达5.27亿元。其中甘肃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新视界院线是我省唯一的本土城市电影院线。该院线已在全省建成65家影院,拥有200块银幕,票房收入位列全国院线前40名。
在我省农村广袤的土地上,还常年活跃着甘肃飞天农村院线的896个电影放映队,保证全省1.6万多行政村每月看一场电影,全年放映达19万多场,是甘肃影视事业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本土影视走向社会的重要出口。该院线推行的运作模式,已被命名为“飞天模式”,在全国推广。
随着我省影视摄制的快速发展,发行瓶颈问题突显。为此,有关部门多次进行调研,开阔发行思路、寻求新的突破。目前,我省在发行出口的探索上,已先后产生了甘肃风行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和电影频道的签约模式、百安概念影城“爱上纪录片”展映模式、“艺术电影”众筹观看模式、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的光碟模式、八月潮影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宣发模式、庆阳和平凉的民间发行模式等,不仅为影片发行找到了新出口,还为发行的多元化、影片效益的最大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总之,改革不仅造就了我省影视业新的辉煌,还为甘肃影视如何迈向高原、攀登高峰,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