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

陇州社火题材微电影《社火少年》上映!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7-17 05:23)
文章正文

陇州社火题材微电影《社火少年》上映!

2018-11-16 17:21

陇州社火

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

是陇州民间艺术的一绝,

更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瑰宝。

微电影

《社火少年》

献给深爱陇州社火的您

原创微电影《社火少年》以陇州社火为主题,主要讲述的是:放寒假后,小社虎回到了乡下,看着村里长辈耍社火,就萌生了学社火的念头。不巧的是,社虎爸秋田耍高芯社火时摔伤了腿,社虎妈春莲正为此事恼怒,对于社虎耍社火的事,是百般阻挠。面对多重压力和沉重舆论打击,晚上,春莲进行了强烈思想斗争,终于恍然大悟,自觉登门给婆婆公公道歉,一家人和和美美、和睦如初。开学后,社虎将本庄的连枷社火带进了校园,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本剧故事内容细腻,情节具体,设计巧妙,社火元素植入全面而恰当,极具乡土性、文化性、思想性和教育性。

社火是陇县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 每年正月初三开始社火就在各村游演。正月十五元宵节是陇县这座山城最为热闹的时刻,早上九点多钟,全县各乡镇、各村委会、各社火会、县城地区各企事业单位百余家社火队伍前来陇州城集中展演。前来看社火的人群从四面八方、如潮水一般涌进县城。县城内大街小巷,机关单位,家庭院落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林立遮天蔽日、气势磅礴。一辆辆机动车乘载着浓装艳裹的社火,一个个高头大马骑着古今英雄和传奇人物的社火扮装,在大街小巷进行游演。观看社火的群众大约有三十余万人,熙熙攘攘簇拥在一队队社火的周围。远近闻名的“陇州社火”,不仅当地群众喜爱,而且吸引来全国许多记者和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观赏。一些外国友好人士,他们不远万里也慕名来到我们祖国的黄土高原山城,一览高原人民的古老传统文化。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居最先进的水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技艺集中于咸阳,统称“角觝俳优之戏”。陇州的民众在各种节庆活动中进行着以巫舞、傩舞、歌舞、高跷、窟垒子、角觝、俳优、幻术为内容的百戏社火和自己编导的角觝戏《东海黄公》社火表演。

到了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贯通,从西域或天竺传入了幻术杂技,汉代的百戏已经发展成包括歌舞、杂技、角觝、魔术等内容的盛大演出。同时,杂技与舞蹈和调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初步呈现出争奇斗艳的局面。在贵族晏饮时普遍都有歌舞助兴,王公贵族自己也即兴起舞,宾客之间相邀起舞。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的陇州已管辖千源、千阳、吴山、南由、华亭五县,得天独厚的畜牧业资源和相距都城长安不远的优势,再加上丝绸之路的交通便利和内陆、边关的地理位置,使陇州成为商贾云集的边贸商埠,陇州人口已达40多万。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大发展,在隋唐文化尤其是大唐文化的影响下,陇州社火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以巫舞、傩舞、歌舞、高跷、傀儡子、角觝、俳优、幻术为内容的百戏社火表演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了杂技、说故事、乐舞、参军戏、大面戏的社火表演,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规模更加宏大。呈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景象。唐初,陇州各处社火进城游演时,州官要在州府前设香案迎接,有一任名叫段师睿的刺史还同社火一起到城隍庙祭拜。

宋元时期

宋代民间的“村歌社舞”空前活跃,当时称为社火。元宵社火、庙会走会成为中国民众广泛参与的狂欢节。

宋元时期的陇州社火,在民间传统社火百戏、踩高跷、傀儡子、参军戏、耍大头、幻术、杂技的基础上,新增了武术、划旱船、跑竹马、舞狮、舞龙、秧歌舞、打腰鼓、舞队、扮院本、唱西调、演杂剧的社火表演。其艺术形式包罗万象,街道游演、迎神赛会活动活跃。元代道家宗师丘处机,栖居龙门洞修道期间,记述了陇州“村翁歌贺社,演戏成风,耍社火,扮院本,唱西调,演杂戏盛行”的场景。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傩舞逐渐消亡,陇州社火由宋元时期社火表演的扮院本、唱西调、演杂剧等唱派初步形成了秦腔,并开始效仿秦腔内容和人物的服饰、头帽和脸谱,装扮成各种造型社火。除唱曲儿、跑彩旦、背社火、马社火、高芯、走社火、山社火表演外,还有杂耍、舞刀、舞矛、舞棍、舞鞭、舞锤等社火表演。明清以来,陇州社火达到兴盛时期,许多村庄都有社火会和社火箱子,可演出各类社火数百转。社火表演的故事遍及历朝历代。据陇州民国野史记载:“明清以来,每年陇州山神会、火神会期间,各村会群众聚集陇州迎神赛会,戏唱斗台,栽布花炮,火树银花,千奇百状;各村会随场变演,昼夜不绝”。

明代洪武二年至四年(1369—1371)明太祖制社饮诏祀城隍,陇州城隍庙春祁秋报习俗成风,逢会必演社火。陇州社火在原来简单的百戏表演中加进了历代演义故事、历史人物、戏剧人物和民间故事等内容;在形式上,有体现农家田园文化的步社火,有展示军旅文化的马社火,还有呈现地域乡土味的狮子、龙灯、纸马、旱船、参军戏等。明清以来,陇州每年的火神会、卧佛会、山神会、药王会、地祠会、清明会、大帝会、娘娘会、菩萨会和关帝会等规模盛大的会都要社火在场游转,随场变演,夜社火通宵达旦。直接影响和带动了陇州社火的传承和发展。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国内政局动荡,民不聊生,人心惶惶,尤其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区,国内各种娱乐活动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陇县地处中国腹地,属日本非占领区,社火仍按中国传统社火装扮成踩高跷、舞狮、划旱船、跑竹马、扭秧歌、打腰鼓、马社火、舞棍舞刀等游演。

当代社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16年里,陇州社火越演阵容越大,越演质量越高,越演人心越齐,越演人气越旺。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社火被当作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加以破除,社火箱子被查抄焚烧,社火停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陇州社火又获得了新生。各村社火会纷纷建立,重新购置社火箱子,找“脚本”、寻“脸谱”、拜名师,重整旗鼓。从1978年春节开始,又恢复和创新了一年一度的社火游演。把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民间艺术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民间活动与政府行为相结合,在形式上增加了彩扇舞、彩灯舞和秋千高芯;在内容上增加了反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新人新事。每年春节期间,各村都要装扮社火,从正月初二开始走乡串户,向人们拜年贺春祈祷游演。

县委、县政府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办“陇州社火游演大赛”。当天上午9时,各村各单位装扮的社火队伍就开始陆续从南门进城,在县城中心观摩评比台前都逐个表演一番,然后在各街道各单位游演。县级各部门和各单位都要安排专人接待。这一天,陇县县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林立、五彩缤纷、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游演的社火100多家,最多时达到200家。游演者少者四五千人,多则一万多人。观众包括西安、宝鸡、咸阳等地三十多万人,人人笑容满面,是陇县一年中最热闹的场面。

自1980年以来,先后有法、德、美、英、意、日、新、韩等20多个国家,万余名外国友人和省内外民俗文艺工作者、摄影爱好者和来陇观光采风以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院校师生、各级领导专程来陇观赏、研究、拍摄陇州社火。他们盛赞以社火表演为主的元宵节为“东方的狂欢节”。中央、省、市电视台多次报道了陇州社火。为此而来的国内外友人无不为陇州社火的规模气势、艺术特色、文化内蕴所震撼。

1989年陇县东南乡苟家沟背社火、固关乡尧庄翘板社火,参加宝鸡市首届民间艺术节表演,获得全市第一名;1994年,陇县文化馆将陇州地台步社火“跑旱船”搬上陕西省春晚的舞台;2001年北坡村背社火参加宝鸡“中国西部社火艺术表演大会”,并于同年在“德国文化节”出演选拔活动中受到德国文化专家的高度赞赏;2003年陇县被陕西省命名为“民间社火艺术之乡”;2006年春节期间,陇州社火应邀参加中国民间艺术家风采演出大会,获铜奖;2007年陇州社火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年,陇州木锨疙瘩社火脸谱绘制技艺被列入宝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陇州社火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陇县成功举办首届陇州社火艺术节活动;2011年正月初七至十四日分片区在城关镇神泉、殿子村,东南镇东兴村、固关、温水镇政府所在地进行春节社火游演比赛活动,正月十五日在县城集中举行社火游演大赛。

2013年2月22日(正月十二日)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暨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俗礼仪表演评奖活动在陇县隆重开幕,活动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省委宣传部主办,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市委宣传部和县委、县政府承办。活动持续至2月24日,内容包括“中国社火文化之乡”授牌仪式,社火展演及踩街表演、中国民间社火文化论坛等,来自江苏、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广西、江西、甘肃、贵州、山西、天津和陕西共12支社火表演队参演。中国文艺家协会授予陇县“中国社火文化之乡”称号,同年正月十五日,陇县声势浩大的社火队伍开赴宝鸡市游演,宝鸡市民为之惊叹。

人们都说,陇州社火是陇县人民自娱自乐的好传统,是展现陇县人民精神面貌的好窗口,是抒发豪情壮志的好方法,是览史育人的好途径,是对外开放的好名片,是凝聚人心的好形式。

来源:陇县县委宣传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