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发人:范永林
陇文旅函〔2023〕1号
梁会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提案》(第16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陇县历史悠久,地方特色资源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独具魅力。近年来,我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展示传播等工作,积极推动非遗传播场馆和传承场所建设,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一、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基本情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积极申报非遗项目,现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7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11个,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67人。建成陇县非遗展览馆,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基本形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奠定坚实基础。
(二)非遗宣传展示氛围日渐浓厚。近来年,举办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展览展示活动,全县各地联动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节。参加全省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暨“非遗购物节”主会场活动,推介陇州刺绣、陇州皮影、陇州花灯、陇州马蹄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陇州秦鼓》,赢得一片好评。春节期间在网络平台开展“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央视频道、新华社现场云、腾讯直播、微信、抖音等40多家媒体,云上直播陇州社火展演活动,引起群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促进了保护成果的社会共享,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工作。
(三)积极组织非遗培训活动。依托两馆一站免费开放项目,开展辅导培训,成立文学、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社火艺术6个艺术协会,发展会员800多人。免费开展舞蹈、秧歌等培训,帮助农村组建了秧歌队、健身舞队、锣鼓队、业余秦腔团、社火表演等群众文艺团队163支。筹集资金建成陇州社火非遗传习所,邀请非遗传承人和民间社火艺人高手开展社火脸谱化妆、表演、锣鼓传承培训活动5次,现场培训陇州社火传承人120余人。在西城社区建立刺绣实操作坊,全年计划在文化馆开展10期刺绣布艺技艺实操理论培训班,目前已开展一期。支持陇县文和社火演艺公司在西大街小学开展陇州社火脸谱、社火锣鼓等特色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二、下一步打算
(一)借助新闻媒体,加强非遗宣传。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展示平台,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及作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实物展示和民间文艺专场演出,使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更多地了解陇县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保护的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爱护并积极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工作机制,强化保护措施。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原则,健全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机制。我们将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加强协调,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课堂、进乡村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发展。
(三)重视人才培养,推进传承发展。资助和扶持民间艺人带徒传艺,使其技艺继续传承、发扬光大。邀请有关专家,定期对民间艺人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表演展示的规范化水平,并提升其艺术创作能力,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申报、展示等相关工作。
(四)加大经费投入,分类实施保护。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吸纳企业和社会团体赞助,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顺利开展。运用录像、光盘等方式,记载传承人的技艺,生产过程,获取真实可靠的图像、实物、文本记录及其他第一手资料,然后整理、分类、建立档案、资料库,利用多媒体、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依托文化网站进行记录性保护,从而不断提高保护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我县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感谢您对县文旅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会进一步改进工作措施,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思路,希望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陇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3月31日
(联系人:王甜,电话:4605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