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毅 李文豪 叶超凡 张少芳 史佳琪
摘要: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中,中华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与快节奏流行文化的夹缝中举步维艰。陇州社火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群众性传统民俗文化艺术活动。以对陇州社火、其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及对于陇县当地文化、社会及经济方面的重要意义作为起笔,通过线上调查问卷和线上采访的方式作了深入调研,详细描述并分析了陇州社火在传承发展中存在问题及现有解决措施,最后从政府、社会和社火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非遗保护联合示范区、提高社火从业人员薪资水平等多个中肯的改良建议和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此举对于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陇州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传承;对策
一、引言
中華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延续了五千余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的是一系列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依存的文化沃土,传统文化的消失,便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解体与消亡。
而现如今,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的浪潮中,我国的传统文化正遭受到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中华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所忽视,中国人对自己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在逐渐丧失。
作为此次调研对象的陇州社火,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陇州社火作为陇县春节历年来所固有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近年来却渐渐被人们所淡忘。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已经成为处在社会转型期间的中华民族所要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实践对象介绍
(一)实践对象简述
陕西省陇县,古称陇州,因陇山而得名。陇县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其中尤以社火为最。
陇州社火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迄今已逾2200余年,盛于宋、明、清时代,历史的积淀赋予它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馥郁芬芳。
据《陇州旧志》载,早在秦汉时期,陇州民间就有“百戏”游演活动。作为陇县当地独具一方特色的年度盛事,陇州社火自诞生以来始终热度不减,对于两千年前陇州社火热闹景象的描述,我们仍可从“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的记载中窥见一斑。作为传承千年的传统民俗,时代的交替为陇州社火镀上了一层沧桑的外衣,同时也造就了其表演形式丰富多样的特点,从“村翁歌贺社,演戏成风,耍社火、扮院本、唱西调、演杂剧盛行”的记载中就可看出其端倪。
(二)实践对象成就概述
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陇州社火几经演变,兴衰起伏、生生不息地传承至今。终究形成当今的规模,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2003年,陇县被陕西省命名为“民间社火之乡”。
2007年,陇州社火成功入选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0年上海世博会,陇县“木锨疙瘩”社火脸谱在上海世博园A片区陕西馆内展出。
2013年2月,陇县举办“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被中国民间艺术协会授予“中国社火文化之乡”荣誉称号。
2017年,中国民协正式授予陇州“中国社火艺术之乡”荣誉称号。
2018年7月,由陇州社火为故事蓝本创作的电影《秦火》上映,斩获国内外多项大奖。
2019年8月,陇州社火亮相北京世园会。
目前,陇县可独立组织成立“社火会”(社火表演组织)的自然村共计104个,已有共计超过300家“社火会”;2011年,陇县先后成立县级组织“陇州社火协会”一个,“传习所”三所(所涉领域分别为脸谱、社火和小调)。
同时,为了保持并促进社火联动旅游、就业、文化等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陇县设立了县文化馆。
三、社会实践方式及内容
为响应习总书记关于完善传承发扬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号召,深入了解陇州社火的发展现状及传承问题,在2020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西安理工大学陇州社火暑期社会实践队在自动化院王庆毅老师的带领下,在为期两周的调研中,仔细了解了当下社火民俗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并通过线上调查问卷和线上采访的方式对陇州社火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作了深入调研。
受新冠疫情影响,实践队以线上调研形式完成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伊始,为更加深入了解陇州社火,实践队积极搜集了陇州社火的相关文献资料。由于线上调研的局限性,实践队决定,以大学生和陇县当地群众为主要调研对象,通过线上会议讨论制作出了内容详实、角度新颖的《陕西关中地区陇州社火调查问卷》,从对陇州社火的了解、存在意义、现存问题、发展对策等方面做了详细调研。
活动期间,实践队在校内外多平台上发表了新闻宣传稿十余篇,并有幸邀请到了陇县文化馆杨秉权书记做了一次关于陇州社火的线上采访。杨书记系统讲述了陇州社火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当下政府部门采取的拯救措施,这为社会实践论文的撰写构建了理论基础和脉络大纲。
活动后期,实践队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10份,并做了详细的数据分析,形成了《陕西关中地区陇州社火调查问卷分析报告》。实践队汇总了采访纪实、问卷分析报告及相关文献资料,成功撰写完成了社会实践论文。随后,将调研论文反馈给陇县文化馆杨秉权书记、陇县共青团团委杨仪书记和陇县人社局张小利副局长,其对实践队所做的工作给予了支持和肯定。
四、社会实践研究结果
(一)陇州社火发展的存在问题
1. 与当下流行文化存在冲突,表演内容缺乏新意
(1)与当下流行文化结合不紧密。陇州社火的表演题材多大都取材于神话、历史演义等民间传说故事。此外其表演形式单一,道具老化严重。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导致了社火与当下流行文化的结合不是很紧密,致使当下的年轻人对于社火的认知程度严重匮乏,逐渐脱节于时代发展需求。
(2)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随着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的崛起,快节奏、碎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态势,这无疑进一步淡化了大众对于陇州社火这一传统文化民俗的认知。
2. 经济方面资金缺乏、人员短缺与宣传工作不足
(1)资金缺乏成为重大难题。资金的严重缺乏成为了阻碍陇州社火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社火表演需要庞大的经费支持,而各村社火表演多属群众自发筹集活动经费。虽然陇县文化馆也一直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组织培训和技术交流,但许多社火表演组织仍被经费问题所困扰。
(2)人员短缺阻碍社火发展。陇州社火表演队伍老龄化严重,正处于青黄不接、人亡艺绝的尴尬境地,这是社火文化失传的主要困境。由于社火表演的经济收入不高,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较弱,再加上对于社火传承人的培养力度不够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陇州社火艺人的人员短缺。
(3)宣传工作不足导致社火传播范围较小。陇州社火的宣传工作不足,导致陕西省外的人对陇州社火知之甚少,从而也使得很多潜在的社火爱好者无法投身到陇州社火的保护与传承中去。
总之,陇州社火是寓教于乐的传统民俗文化,作为文化事业,需要当地政府与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参与,否则将很难传承与发展下去。
(二)陇州社火发展的现行措施
1. 政府方面
在陇州社火的保护与传承中,陇县县政府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一方面,县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来宣传陇州社火,扩大其影响力,为其争取到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另一方面,陇县政府为陇州社火提供相关政策扶持,使得陇州社火的影响力逐渐由陇县向外部地区快速扩散,形成有效的辐射效应。
(1)组织成立陇州社火艺术协会。2010年,陇州社火协会成立,陇州社火得以作为陇县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传向全国各地。陇州社火协会自2010年成立以来,主要负责所有与社火相关事宜。在陇州社火协会的协同下,已连续成功举办了数届社火艺术节。
(2)筹建陇州社火广场。2013年,“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在陇县成功举办后,县政府将陇县东门文化广场改造为社火广场,满足了人民群众观看社火表演的需求。
(3)革新社火发展激励机制。2009年以前陇州社火发展激励机制主要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来进行评奖评优,2009年以后进行了相关改革:乡镇“社火会”以县政府各部门组织排练为主,由二十多个部门提供资金扶持进行奖励。
(4)给予相关政策扶持。陇县政府为陇县社火演艺公司提供了相关政策扶持,为现有的6家社火演艺公司搭建了展示平台,既为社火演艺公司带来了经济收入,又宣传了陇州社火,对于推动陇州社火出省、扩大省外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2. 文化部门方面
以陇县文化馆为例,近幾年来陇县文化馆正逐步加大对陇州社火的保护力度,坚持陇州社火广泛化、群众化的宣传路线。
(1)建立文化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陇县文化馆建立了文化馆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并在县政府宣传部网站、文化旅游网站及多家自媒体平台进行着陇州社火的网络化宣传,为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了解认识陇州社火提供网络平台。
(2)积极配合央视非遗保护项目宣传。陇州社火多次在央视7套频道(现17频道)“黄金时间段”亮相演出。
(3)编纂《陇州社火大典》。陇州社火协会斥资70万人民币,在多方走访收集资料后,经多次修订历时两年编纂而成的《陇州社火大典》于2013年年初出版,该部书共计75万字600多幅图片,图文并茂地向世人展示了陇州社火的全貌和内涵,具有较高的史料保存和研究价值。
(4)为陇州社火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陇县文化馆联合陇县非遗保护中心已在“十四五”规划中制定了相关的陇州社火保护计划,建立社火永久性博物馆。其次确定了陇县东南镇黄花裕村、河沟村,城关镇堎底下村、高塄村,河北镇李家下村等10个社火发展传承示范村。
3. 民间方面
(1)民间传播增强社火影响力。陇州社火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陈述着陇县的风俗民情,在一众民间艺术中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民间传播是增强社火影响力重要方式。根据调查,有43.81%的填写者表示自己是通过民间传播了解到的陇州社火。
(2)大批民间社火文化企业涌现。近年来,在陇县政府主导下的陇州社火产业化进程中,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民间社火文化企业。目前已有鸿安社火演艺有限公司、熙地社火演艺有限公司等6家社火文化企业。
以熙地社火演艺公司为例,无论是赶赴外地举办社火艺术巡演,还是进行相关电影的拍摄亦或是在陇州本地旅游景区开展互动演出,都为陇州社火“走出去”以及陇县良好经济生态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研究对策及建议
实践队通过对新时期社火发展趋势的研究,实践队得出了陇州社火的诸多“新”的发展思路,分别从政府、社会及社火自身角度为陇州社火发展建言献策。
(一)政府方面
近年来,陇县当地政府始终如一地推进社火民俗品牌化进程,实现社火与经济、教育、地方影响力等多方面挂钩。陇县政府对社火的发展持积极态度,但形成社火的品牌效应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陇县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发挥政府的引领主导作用,为陇州社火的发展保驾护航。
1. 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扩大陇州社火影响力
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普及推广工作,积极致力于帮助广大青年、党员干部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可以借助社火的宣传教化作用,将社火的大众性特点同时代要求相结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社会先进文化植入人们的心中,既推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扩大了陇州社火的影响力,实现双赢的主流态势。
2. 与社会先进文化融合,促进陇州社火的创新化发展
作为一项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香气馥郁的传统民俗文化,陇州社火植根于陇县的文化氛围,以其地域化的风格深受陇县当地人民的喜爱。加速社会先进文化与社火文化的融合,促进陇州社火的创新化发展,将社火大众化优势同国家政策的主体推广结合起来,为扩大陇州社火影响力注入一剂强心针。
3. 联络外省非遗文化,构建非遗保护联合示范区
陇县地方政府在社火保护方面的相关工作可向联络外省非遗文化,构建非遗保护联合示范区方向靠拢,实现非遗文化衍生物跨省市传播销售,通过非遗之间的交流互动带动陇州社火的传播和陇县当地经济的发展。
4. 打造跨市乃至跨省的联动机制
陇州社火民俗的保护并不单只是陇县的工作,而是需要全社会联动,形成跨市乃至跨省的联动机制。陇州社火作为陇县最为亮丽的名片,近年来吸引了众多来自不同省份、拥有不同身份的社火爱好者赴陇考察、旅游,这为陇州社火的跨县跨省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
5. 建立完善民间艺术文化经费保障机制,给予持续资金扶持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完善民间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经费保障机制,同时还应该鼓励动员企业单位及私人商户为民间艺术文化发展捐助一定资金,并号召全县人民为保护传承发展本土民间文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6. 进一步促进其产业化发展,开发社火衍生产品
目前,陇县已有6家社火文化企业,产业化发展已经初具成效。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引导和鼓励陇县当地制作社火衍生物的艺人们,创办一系列手工作坊,制作出更多更好的社火衍生艺术品,进一步促进其产业化发展。
(二)社会方面
1. 提高社火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
尽管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对于社火传承十分重要,但社火的表演个体仍然是社火艺人,社火传承仍与社火从业人员息息相关。社火从业人员薪资水平相对不高,对人们缺乏吸引力,因此提高社火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迫在眉睫。
2. 加强社火相关产业传承人培养
目前,陇州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7项,县级项目37项,省市县传承人71人。县文化馆可组织社火艺人去学校宣传,普及社火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于社火的兴趣,给予其正确引导,使其喜欢社火,主动投身社火传承。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对象是学生一类的年轻人,如图1所示,60%的人表示有兴趣参演社火表演,这显示出当代年轻人对于陇州社火的兴趣十分强烈。
3. 将社火文化和旅游相结合
陇县现有的社火演艺公司,大多从事于社火演出等工作,却和陇县的旅游资源结合不是很紧密。社火演艺公司可以尝试将一些优秀的、具有一定文化特色的社火节目选调到关山草原景区来演出,旅游景点也可增加游客扮演社火人物的体验活动。
如图2所示,有73.81%的人表示社火可與旅游景点结合,有67.14%的人表示社火应以游客体验为主。
(三)社火自身方面
1. 把握时机,争取“走出去”
通过参加各类赛事、活动将陇州社火品牌打向省外国外,使陇州社火走得更远。同时,还可以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官网以及各短视频平台,加快开发相关板块普及介绍社火知识,扩大陇州社火在网络平台上的影响力。推进社火品牌打造进程,加大社火宣传工作力度,满足社火内需的同时推动社火“走出去”,实现陇州社火出省出国。
2. 社火表演形式创新
陇州社火表演题材多取材于神话、民间传说等具备神话色彩的民间故事,这与其禳凶纳吉、歌功颂德的主题息息相关。社火传承的工作重点应在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发掘新时代社火的新题材、新内涵、新内容。如宣传国家政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等现代生产生活内容。
3. 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改进现有的线下表演方式
陇州社火的做大做强并不能局限于陇县当地线下表演,还要实现陇州社火的全社会发散,这就需要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总体呈碎片化态势,造就了人们追逐形式短小且富有娱乐趣味的生活方式。为了迎合大众需求,陇州社火也需改变自身的固有表现形式,将短小的表演题材纳入创新考量,并聘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将社火发展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物。
六、结语
通过此次陇州社火暑期社会实践,实践队突破了传统调研视角的束缚,从时代要求出发,探讨陇州社火适应时代需求的思路。实践队认识到,重视陇州社火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能使更多人了解其具体形式与文化内涵,也能够提高陇县在中华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带动其经济发展,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
本文所给出的陇州社火的详细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最新分析,对于研究新时期陇州社火传承与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实践队希望借助此次社会实践所得成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陇州社火的保护、传承、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郭轩豪,周聂.文化自信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与传承对策研究——以陇州社火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7(16):374-375.
[2]孙新建.陇州社火——2011中国纪实[J].人类文化遗产保护,2011(01):52-53.
[3]陇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陇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4]梁会平.社火闹红陇州城——陕西省陇县2012陇州社火游演侧记[J].新西部,2012(Z1):109-110.
[5]巩德顺,秦亮.陇州社火[J].中国摄影家,2011(04):96-97.
[6]尚媛.陇州社火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大众文艺,2014(18):43-44.
[7]陈烁.丝绸之路视阈下陇州社火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J].丝路聚焦,2016(03):22-23.
[8]韦元山,徐讯.陇州社火[J].陕西画报,2019(01):116-119.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现状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