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

陇州社火丨元宵节来看“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7-05 06:56)
文章正文

在陇县偶遇社火那一刻起,摄影师吴晓鹏就被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所震撼。经过五年的拍摄,形成了 国内首部系统研究陇州社火的专著,他的作品呈现了陇县社火的完整性、原生性、历史性、多样性。这组作品近年来还在国内多个摄影节展出并获奖。

在元宵佳节这天,我们推出这组作品,希望您能从中领略到社火这一中华文明之瑰宝的独特魅力。

背社火,一般挑选村里那些力大而憨厚的壮汉,在其背上绑上木架,木架上再固定 1-3 个幼童进行表演。这是一项体力活,每走一段路程就要休息。吴晓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前后确定向世界推广的一个新概念,陇州社火在2007年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拍摄前你对这个题材做过深入的了解与案头研究工作吧?

陇州社火作为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认为我拍摄它是想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一,全面、客观、真实地呈现陇州社火这一主题,尽我所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民俗文本;二,把陇州社火拍摄得更有文化深度和内涵;三,让影像更具有自己的视觉语言,和别人的影像视觉尽可能有所不同。

社火从正月开始都在本村和邻村表演。从正月十三以后,各村社火队都浩浩荡荡地奔向县城巡演和比拼。届时县城里人声鼎沸,锣鼓喧天,一派年节气氛。吴晓鹏

但是我的摄影从不设计构图或事先规划,而是从个人的感受出发。2006年初春,我偶然一次的旅行拍摄经过陕西陇县,恰逢县里进行社火表演。从偶遇社火的那一刻起,其独特的魅力引起我强烈的艺术冲动,从而开始进行拍摄。这种偶遇拍摄与我一贯的艺术理念是吻合的。我认为照片必须具有拍摄者的瞬时感受,拍摄时的直觉和感性引导着我,我只是在照片拍出来后才会用理性去进行梳理、筛选。这种背着相机随时“捕捉”事物的习惯也让我的艺术观察力更加敏锐,从而才有更多的作品问世。

威武狞厉的社火体现着秦人骨子里的刚强与倔强。吴晓鹏

从偶遇社火后,我就开始进行执着的拍摄。每年春节我都会从珠海到陇县追寻社火的深深印记。其间我跑遍了县境内七八个乡镇的数十个村庄,包括黄花峪、高塄村、梁家村、后沟村、当家村、板桥沟、曹家湾、下湾村等,几乎把所有原生态的社火影像都拍摄记录了下来。后期,我决定把它做成一个大的拍摄专题,于是尽我所能去搜寻有关社火的大量资料和图片并进行分析、研究。

社火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据说演一回社火会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羞赧的妻子,憨厚的丈夫,构成了温馨的“喜荣归”画面。吴晓鹏

你强调自己的风格是偶遇拍摄,不设计构图或事先规划,但是社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题材(符合非遗六大分类中的多项分类),并且在历史的传承与演进中形成了固定的表演程式,对这些固定程序的了解与研究,应该对你系统性地拍摄社火有帮助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

冬晨,寒气透骨,薄雾笼罩,河水清碧。一队社火演员过河去邻村表演。山、水、人构成了一幅自然与民俗交融的优美画卷。吴晓鹏

翻越沟梁的社火队伍。社火不但在本村演出,也会受邀在邻村巡演。沟梁之间,衣着鲜艳的社火队伍逶迤前行,构成了冬日黄土塬上的一道靓丽风景。吴晓鹏

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其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陇州社火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陇县的社火纯正,土生土长、原汁原味。从古到今内容几乎变化不大,保持了原生态,延伸和继承了社火的原始古朴风格。你不身临其境,你不深入其中,很难知道奥秘所在。社火集传统艺术之大成,融民族精华于一体,是祖宗遗留的习俗,也是祖宗遗留的信仰,更是延绵千年的风俗瑰宝。

当我想把陇州社火拍摄项目作为一个专题的时候,就对它本身固定的表演程式进行了更深入的了解与研究,这让我在后续的拍摄记录中更加有引导性和目的性,从而保证了这个专题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一位老人在为社火演员整理服装。他们一般是社火的发起人,负责表演内容的编排、演员挑选,以及服装、道具的分派。他们对社火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耍社火时,他们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和领导。吴晓鹏

关于陇州社火的拍摄,我收集资料的方式大致是从两方面着手的:第一,先从网络上撒网式地进行搜寻。网络上的信息比较杂乱,通过图文并茂的资料介绍,我从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陇州社火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知道在我的这个专题里面应该怎样去进行有程序、有内容、递进式的拍摄;第二,通过翻阅摄影类的报纸杂志,寻找类似题材曾发表过的作品,观察它们的拍摄方法,在借鉴和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拍摄手法,尽量不重复其他人的一些东西。

通过我的收集和整理,我发现我所看到的社火作品,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几乎没有一个是作为大专题发表的,都是属于横向性的拍摄,没有纵向的深入性拍摄,也就是针对这一专题持续多年或者说对它进行系统性的拍摄。很多摄影师拍摄的作品是用于参赛的,所以在媒体上发表和传播的社火题材的图片都是零星散落的,在当时我没有看到一个较为完整的陇州社火系列作品。正是通过收集资料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就更加奠定了我用我自己对陇州社火的观看方式和呈现方式,尽我所能去进行深入的、纵向直线式的记录拍摄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长辈为小演员戴上演出的凤冠。当地人认为,孩子演出社火后会得到神灵的庇佑。孩子们也以能出演社火为荣。陇州孩子自小就在这片黄土地上摸爬滚打。再顽皮的孩子都会在装扮社火时乖顺异常。孩子的童真会在岁月流逝中逐渐变为成人的机巧。但童年装扮社火的美好经历会永远留在他们记忆的深处。 吴晓鹏

在社火中,百姓所扮演的不仅仅是普通角色,更具有“神”的意义,而这些普通的村民,构成了“人”的主体,他们在社火过程中所形成的“台前幕后”,恰恰是构成影像中最具有戏剧性与张力的原因,这些在你的影像中也充分地证明了,对于这种“台前与幕后的反差”以及“人与神的转换”,在你多年的拍摄体验中,一定有很多体会和感悟吧?

这一点是我在拍摄陇州社火专题时最被触动的地方。

在我的作品中,有一张两个小女孩表演的背社火作品,最初打动我的就是背社火扮演的这两个女孩,她们俩在上妆之前打打闹闹,嬉嬉耍耍,就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但上妆戴冠之后,她们的眼神不再游离随意而是非常庄重,肃穆的表情一下就触动了我。返回珠海相隔千里依然念念不忘,我开始去大量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对社火文化的背景进行了解,知道它有哪些内容,怎么样去深入拍摄,到后来每一个社火的品种我都如数家珍。在后续的拍摄中,我的主观意识不再只是拍摄华丽的扮相,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的居住环境、妆前妆后人神的转换过程、社火文化的道具符号、地域乡俗以及他们的精神追求等。

扮上妆,她是神圣的社火角色;生活里,她是慈祥的母亲。这两个不同的身份和感觉造成了奇特的视觉效果。也许,母亲是想让孩子沾一沾社火的“神”气吧。吴晓鹏

传承千年的社火有着强烈的地域符号、民族特色和文化根性,服饰道具妆容的传承是技巧层面的,也是最容易吸引人的地方。而在历史长河的绵延演进中,繁华落尽,揭开华丽的形式,剩下的是洗净铅华后精神和信念沁入血液里流淌至今的精髓。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普通村民都想有机会去扮演社火中的角色,春节期间的社火不仅是热闹红火的代名词,更多的是角色赋予人们的正能量,他们化身正义的象征,在短暂的角色扮演中,我就是你,你就是我,让角色的身份、角色的形象、角色的力量注入意识中,从内心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普通人,在无形中激励着自己,也从侧面看到他们内心深处殷殷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恰好抓拍到了一前一后这个转换的过程,人和神之间的强烈反差,上妆前的本体到上妆后神的形体再到游行结束还俗卸妆后的真我,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变换的视觉语言赋予了我的影像作品戏剧性和张力,也有了更多画面外想去诉说和可解读的内涵。

装扮一个社火角色,这是非常吉利的事,所以长辈都争先恐后地把孩子送去演社火。哲人说,宗教是慰籍心灵的工具。而在这里,更多体现出浓浓的舐犊之情。 吴晓鹏

社火的拍摄有季节性吗?前后大概拍摄了多少年?以后还会继续拍摄吗?

社火的季节性非常强,一般只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期间集中演出,每次只能选择某几个村庄进行拍摄,其他地区就只能放在来年。所以从2006年春节伊始,我前后共拍摄了五年,这五年的春节都是在陇县度过的。

从拍摄的第四年开始,我就着手准备出版的事宜了。在这期间,根据出版要求,我又进行了补拍、扩充,不断进行完善,这花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由于拍摄题材所在地的原因从而得到“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青睐,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2011年书出版后首发式我放在了当年春节陇县社火艺术节上并同时在当地举办了《塑•望—陇州社火影像》个人摄影作品展,我认为这样做很有意义。在这期间,这本书和我的这个专题影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多家专业媒体的报道,画册在2011年同时获得了第三届大理国际影会“金翅鸟”奖和第十一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凤凰卫视优秀摄影画册奖。

在后面几年我还有去陇县拍过几次,关于“陇州社火”这个专题今后还会继续关注,但不会每年都去,可能间隔两三年去一次。持续关注的目的是想看看它在未来十年中会不会有一些大的变化和演变。如果有,我会把这些新的内容补充到这个专题里再次出版发行,让我的影像能够持续地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讲述中华民俗故事。

《三英战吕布》是陇州社火中非常出彩的表演剧目。武戏在社火中被称为“硬社火”,文戏被称为“软社火”。性情豪放的秦人多喜欢看“硬社火”。吴晓鹏

吴晓鹏

独立摄影师、策展人。198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设计专业,2013年创办兰格影艺坊艺术机构,现居珠海;中国摄影家协会、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珠海市摄影家协会顾问。曾任珠海《意思》杂志视觉总监;作品曾在国内外多个艺术馆、艺术双年展、摄影节中展出。出版摄影画册《一眼坝上》、《溯·望—陇州社火影像》、《向西朝圣路上的景·像》、《百年侨校》;多组专题作品在多家刊物上发表,并被上海美术馆、珠海古元美术馆、王蒙文学艺术馆、雅昌艺术馆等多个机构和个人收藏。

“非遗”的影像转换专题篇目

“非遗”的影像转换 文/郑浓

陇州社火 摄影/ 吴晓鹏 采访/ 本刊记者

呼伦贝尔草原的萨满 摄影并文/程朝贵

呼图格沁的傩者 摄影并文/王乃功

戏曲头饰从业者 摄影并文/黄君毅

宣纸:“偷”不走的秘密 摄影并文/ 李晓红

湘黔滇驿道 摄影并文 / 张勇

岜沙纪: 1989 — 2019 摄影并文/ 旷惠民

文化基因,影像传承 ——中国·青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评选纪要 文/本刊记者

十番锣鼓 摄影并文/ 姜景茂

德昂族浇花节 摄影并文/ 庄郁葱

景德镇陶艺传承 摄影并文/ 姜智

尼木措毕祭祀 摄影并文/ 张惠珍

潮汕英歌舞 摄影并文/ 曾戈

非遗摄影:人类文明的另类表达 文/苑利 顾军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