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久不衰的陇州小调
2019-01-23 17:58
陇县古称陇州,地处历史上西部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民族交汇之处,不可避免的形成游牧民族与汉民族相互交融的人文历史、方言口语、文化艺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色彩鲜明的艺术形式——陇州小调。
陇州小调在民间传说中起源于汉,从流传下来的曲目分析,它与隋唐时期的以“时令”“数字”为名的曲子是一致的,陇州小调兴盛于明清时期,民间一直称曲儿,民间的手抄本称之为“地方曲儿”或“白石曲儿”。解放后,解放军文艺工作队来陇县开展宣传工作,把“地方曲儿”称为陇州小调。从此,人们把地方曲儿叫陇州小调。
陇州小调目前留传在民间的完整曲目有三百多首。从现有的这些歌词中,完全可以领略古陇州人当时生产劳动、生活情趣及文化特征。陇州小调曲目繁多,根据其旋律词句结构、语言韵味、节拍板式、叙述情节,并根据传唱者述解,还可以细分为十一种类型,如《秧歌调》、《太平调》、《花儿调》、《秦韵调》、《孝歌调》、《燕歌调》、《燕麦调》等。
陇州小调根据内容题材可分为三大类:劳动娱乐歌曲,如《放羊女》《陈货郎》等; 风俗类歌有社火曲和婚丧节庆歌曲等;还有庙堂歌曲如《十柱香》《山神进香》等。
陇州小调演唱多用方言,通俗易学,大众化,更易流传,地方特色浓厚。小调以商调式、徵调式居多,速度比较自由。在传唱发展过程中受到周边地区小调山歌的影响,吸取了三秦渭水地区细腻娓婉的曲调也融进了西北少数民族风味,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陇州小调演唱除了保持原始古老韵味外,还保持了歌词的原始真实性,没有华丽典雅的词汇,也没有历代文人的特意修饰,是古陇州人流利顺口的方言口语,反映了古陇州人纯朴,憨厚,无拘无束的乐趣,是古陇州人文化生活的真实记录。
快来陇县感受这种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