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悦耳的铜镲、
响彻云霄的锣鼓、
轻盈欢快的秧歌、
活力四射的舞龙、
……
连日来,
甘肃各地的乡亲们
以别具特色的社火表演
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跟甘小教一起来看
↓↓↓
在甘肃农耕文化中,
祭天、祭先农、祭山川土谷等
神的仪式发展很盛,
并一直演变留存至今。
社火,
中国最古老的风俗之一,
在这里延续了数千年。
社火的起源就是祭祀,
是社祭的演变形式,
有祝福之意,
指在节日里的
各种杂戏、杂耍表演。
“社”为土地之神,
“火”即火祖,
是传说中的火神。
甘肃多地有祭火的习俗,
人们在乔迁时,
第一桩大事是“进水火”,
并有专门的仪式。
社火融合了多元的
传统仪式与艺术表演形式,
由最初的农耕文明中
因自然崇拜而进行的祭祀活动,
逐渐简化,
最终成为诙谐娱嬉的、
甘肃民间年节必不可少的
演艺活动。
社火活动一般是农历腊月,
服装和乐器等需要购置和更新,
“武艺”需要演习,
曲调需要练唱。
农村里的能工巧匠都会上阵,
各尽所能为社火准备道具与模型。
社火经过之处,
爆竹声声,锣鼓喧天,
飘扬的旗帜,杂耍的队伍,
五彩斑斓的服饰,
花枝招展的妇女,
共同装点了一份
正月里的红红火火。
通过耍社火、看社火
诉说一年的丰收喜悦,
祈求年年风调雨顺,
岁岁五谷丰登。
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
是社火的两种表演形式。
造型社火主要
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艺;
表演社火主要
在场院进行打斗表演。
社火除了形式上的区别外,
在种类上也细分了好几种,
主要有步社火、背社火、
马社火、车社火、芯子社火、
旱船社火、山社火、面具社火、
地台社火、高跷社火、
血社火、黑社火等。
脸谱是社火
灵在的标志和内容的陈述。
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
善男信女及民间传说中的
各种人物为角色。
社火艺人在化妆时,
根据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
彩绘出各种脸谱,
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
舞狮是社火中的“重头戏”。
表演者们套着“狮子”服饰,
一人舞头,一人舞尾。
在锣鼓声中,
或奔、或扑、或跃,
犹如雄狮一般,
举手投足间极富阳刚之气。
社火队一家家地走,
春官的诗一户户地说,
演春官的真要有
即兴说诗的本领。
春官是社火中的首官,
人选要求很高,
一般是家族大的、
德高望重的、辈分高的,
春官穿袍挂须,手执羽扇,
实际上是说春祝吉的角色。
“害婆娘”是社火中的丑角,
其形状类似彩旦,奇丑无比,
耳垂吊着红辣椒,
用夸张、滑稽的大幅度动作扭来扭去。
但她实际上是个神婆婆,
最重要的职能是扫灾避邪。
害婆娘都由男人扮演,
一手拿神刀,一手拿棒棰,
都是避邪之物,手拿扫帚一扫,
把过去一年的晦秽、灾病都扫净了。
男女老少都愿意让害婆娘扫一扫,
让春官、害婆娘摸一摸娃娃,
以求大吉大利。
甘肃的社火
表演形式基本相同,
但各县区又有不同,
各有千秋。
省会兰州,
社火阵仗庞大,队伍很长,
富有魅力的太平鼓舞,
一登场就令人侧目。
站在阵前的领队
舞动手中大旗,
鼓手们则随着大旗挥舞的
节奏翻转舞动,敲击太平鼓,
加上阵形的不断变化,
一种龙腾虎跃、喜气洋洋的
热烈气氛扑面而来。
在庆阳镇原众多的民间艺术中,
社火别具特色,
不仅涉及到戏曲、音乐、
曲艺、杂耍、演唱、歌舞等
多种艺术门类,
而且保存了最为原始的
农耕祭祀等内容。
镇原社火中最精彩的是高芯子,
最有阵容的是车社火,
最为得意的是马社火。
都是真人扮假人,
或表演几个历史人物,
或一段戏曲场面,
人物不唱、不说、不动,
由座下的人或车代步,
在街面上游行展示。
平凉高跷社火
也叫踩拐子、踩撅把、柳木腿等,
演出的人多是
有朝气有活力的年轻人,
他们在高跷上也能玩出花样,
扮什么样的角色
就有什么样的走法,
有功夫的甚至还能
踩着高跷翻跟头。
步社火是平凉最常见的社火形态,
有“春官词”作为开场白,
有狮子龙灯、民歌演唱、
旱船以及秦腔、眉户小戏和杂耍等。
老少皆宜,安全稳当,
表演者扮好身子,戴上行头,
拿上武器,就能参加游演。
临夏州永靖县素称“河州北乡”。
河州北乡秧歌就是
当地民间俗称的“社火”,
与傩舞有一定的联系。
表演时,
主要有舞蹈、
桶子鼓(太平鼓)、
鞭子手舞等。
永靖社火还有
舞狮子、跑旱船、跑窜马、
武术、杨林夺牌、
庄稼人、演小剧目。
历经数百年传承不衰,
古朴、幽默,粗犷豪迈。
春节前后,
大街小巷,村镇集市,
男女老幼齐参与,
全方位表现农民的文化生活。
不同的表演形式,
但都蕴含着
“伏羲文化”和“秦陇文化”的
人文精神,
而敬畏神灵、崇拜英雄、
忠孝节义、诚实守信、
勤劳善良、赞美爱情
则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社火表演是
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集中体现,
比如踩高跷的人物角色,
来自《西游记》《八仙过海》
《三国演义》等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
深受群众喜爱。”
张掖市多项目非遗传承人
郭云海介绍。
如今,
社火的服装、道具更加精致,
节目编排也更加整齐有序,
同时在保留传统故事
为内核的基础上,
艺人还在表演中
融入了民间曲调,
结合时代元素进行编创。
可以说,
在陇原大地上,
没有社火
就缺少了过年的氛围。
社火
是这片黄土地的文化根脉,
岁岁年年,
一代代甘肃人将它延续传承。
闹社火、办社火、看社火,
广大群众洋溢着
最质朴而温暖的欢声笑语。
原标题:《中省媒体看平凉丨超燃!甘肃各地社火强势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