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关道开辟于西周时期。西周初年秦人居于“西陲”,即今甘肃天水一带,周孝王时召至汧渭之间(今宝鸡、千阳一带)封为“附庸”,建筑城邑。西周末年因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有功封为诸侯,并赐以“岐以西之地”。春秋时期秦国“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在秦人势力逐渐扩展的过程中,形成由关中通往陇西的这条道路。秦代时属于驰道一段。西汉时辟为驿路干道。
陇关道是沿渭水北侧西去,循汧水过陇州(今陇县),翻越陡峻的陇坂,通往“西陲”的驿道。因途经陇坂,初名陇坂道。西汉建陇关后,改称陇关道。又因途经汧阳、陇州,亦名汧陇道、陇州道。
汉代陇关道的经行路线大体为:由汉长安城横门北出,过横门桥;或由雍门西出经交道亭过西渭桥,经渭城(今咸阳市东北)、槐里(今兴平县)、邰城(今武功县东)、雍县(今凤翔县南)至汧阳,西行50里进陇坂东口,穿行山谷50余里至关山上的马鹿镇,西北行20里至阎家店。由阎家店分岔路口,西北经陇县(今甘肃清水县秦亭附近)、略阳县至天水郡(今甘肃通渭县西北),再西行达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县);由阎家店西南行,穿越60余里峡谷,经清水、上邽、冀县亦达陇西郡。陇西郡又西,经河西四郡,达于西域。
唐代陇关道、萧关道示意图
隋唐时陇州道是长安通往西域的主要驿道。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经青海西巡张掖;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经兰州去“天竺(今印度)”取经;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西行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金城公主出嫁吐蕃,所行皆陇州道。其经行路线为:从长安朱雀门都亭驿西北行,经临皋驿(今西安西郊枣园村附近)18里至渭桥,再西40里至咸阳县,咸阳西行20里至温泉驿,再西行30里至始平县(今兴平县),兴平西行20里至马嵬驿,再西行30里至武功县,中经望苑驿。武功西70里至扶风县,县东10里有杏林古驿。扶风县西30里至龙尾驿,又西20里至岐山县。岐山县往西,中经横水店50里至岐州治所凤翔府。凤翔府为京西重镇,西通陇州,南接散关道,东北经麟游、奉天通邠州,为交通枢纽。自凤翔西北向西70里至汧阳县(今千阳县西北5里许),循汧水河谷西北行80里至陇州治所汧源县(今陇县)。陇州又西61里至安戎关(大震关),过关西行至小陇山分水岭,有分水驿于陇坂通道最高处。盛唐时西出陇右者多由此道,如著名文人岑参赴安西、王维赴张掖、高适去武威、杜甫往秦州皆在陇坂留有诗赋。由分水岭西南行105里至秦州清水县,再西行120里至秦州治所上邽8县(甘肃天水),秦州向西,经兰州至凉州。或由临州狄道(甘肃临洮)县西行到鄯州(青海乐都),出大斗拔谷至甘州张掖,接凉州通西域驿路。
宋、元、明代时陇关道仍为官驿大道。清代时通往甘肃、新疆的官驿改行萧关道,陇关道自凤翔以西降为地方道路。原陇关道自凤翔改南折向宝鸡成为四川官路的一段。四川官路在关中西部的路段,起自长安县京兆驿,经咸阳渭水驿、兴平白渠驿、武功邰城驿、扶风泉驿、岐山阳周驿至凤翔府岐阳驿后,折南行,经宝鸡陈仓驿入连云栈道北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