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曾清生的手机响个不停
当日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
曾清生以江子为笔名所著的散文集《回乡记》荣获散文杂文奖
他回复亲友的祝贺消息直至凌晨1点
鲁迅文学奖与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骏马奖并称中国作协四大奖。这是继陈世旭1998年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后,时隔24年江西作家再次获此殊荣,也是江西散文作家首次获此奖。
▲江子与读者交流。摄影丨胡宇浓
谈自己:赣江边的孩子
1971年,江子出生于江西吉水。下陇洲村,这个赣江以西的村落,是江子的家乡,也是《回乡记》故事开始的地方。
江西的农耕文明历史悠久,乡村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回乡记》以江子对赣江以西区域的历史与现实的记忆为基准,通过记录新的历史节点下的江西乡村,反应新时期环境下农村的发展变迁,是江子对家乡的赠礼。
“我是赣江边长大的‘江子’,家乡的故事就是创作的源头与力量。”采访中,江子不断透露出对家乡的眷恋。他用20余年的乡村经历,积淀身边人“出走与返回”的故事,记录“他乡与故乡”的平淡与光芒。
乡村写作是江子写作生涯永恒的主题。至于为何深耕于此,江子坚定地回答记者说,“作为农家子弟,我们不写谁写呢?”
省作协组联部干部、青年作家欧阳国认为,对乡村命运、乡村变化,江子有天生的执着,“他的作品源自生活、源自乡土、源自长期的积淀和纯粹的热爱,这会让读者产生共鸣。”
▲受访者供图
谈作品:寻求感同身受
《回乡记》的写作前后历时4年,展现了普通中国农村地区的喜与乐、爱与愁、进步与落后,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江子的字里行间,真实又深刻地刻画着身边小人物的大故事,让赣江以西地区多层的农村地域文化尽现读者眼前,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转型时期的现代农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江子的笔下,有他的祖父、侄子,有村子里的“土著”和过客。在众多人的故事中,江子扮演着什么角色?
“本书的人物都有原型,我写的都是现实中的人。”“我的写作从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了证人的位置上。”在江子的眼中,他是别人故事的见证者,在接触和记录中,他亦成为了故事中的人。
“我经常在我的故事之中。”江子笑着说。《回乡记》以“练武记”开始,记录江子家乡的消亡与新生。江子告诉记者,他的祖父是当时受人尊敬的武者,从小祖父就希望他练武。虽然直至祖父去世,江子也未成为武术的传承人,却用笔记录了赣江以西这个曾经习武成风的地方,如他在书中为祖父所写“我依然一厢情愿地让他在我的笔下活着。”
在江子看来,能感同身受,才能激发写作的温度。他是时代背景下的见证者,也是故事中的亲历者。
谈江西:写作者的“沃土”
固文化之根,守文化之魂。作为土生土长的江西人,江子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刻的情感。他的作品中,有关于赣江以西村落变迁的《回乡记》,关于井冈山历史文化的《苍山如海》,关于景德镇的《青花帝国》……笔下,是家乡的故事,是江西的故事,更是中国的故事。
▲江子部分出版作品。摄影丨胡宇浓
自古以来,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西涌现过大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文化名人。在与记者的交流中,江子对江西历史风流人物侃侃而谈,悉数江西农耕文化、河山美景,话语间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这里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有独特的民俗故事,更是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江子感慨,“江西有天然的写作资源和条件,对作家来说是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要共同把江西的故事推得更高更远。”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江子表示,将继续用好手中的笔,书写江西好故事,展现赣鄱文化底蕴。
原标题:《专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曾清生:赣江边的“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