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社火博物馆各类民俗展陈
泥塑产业带动村民就业
手艺人绘制疙瘩脸谱
1.81万平方公里的西府大地上,216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项目,如同遍布黄土地上的庄稼一般,根向下扎,向阳而长,生生不息。
始于西周的西秦刺绣、600余岁“高龄”的凤翔泥塑、500年匠心传承的凤翔木版年画……朵朵浪花翻涌,成为凝聚着中华历史文化精华的非遗明珠。
多少非遗在历史的长河中风雨飘摇,璀璨的过往和精湛的技艺因为时代的变迁风光不再,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留下遗憾。而今天,诸多尘封的西府非遗项目久旱逢甘霖,在新时代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如何让这些珍贵的非遗“活下来”“火出圈”?这是时代的命题,也是宝鸡人以崭新的思路去关注、思考、探索的问题。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对此的规划掷地有声:“促进凤翔泥塑、西秦刺绣等特色非遗传承发展……全面落实支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18条措施,不断繁荣文化事业、壮大产业规模。”
纵览宝鸡的非遗,如星河灿烂,绚丽多彩。新时代中的每一朵浪花都带着惊喜与震撼扑面而来,为“看中国,来宝鸡”增添独有的“热辣滚烫”。
树大根深 非遗发展活力四射
蜈蚣、蝎子、毒蛇、蟾蜍、壁虎,谁家大人会让娃娃与这些毒物为伴?
有,西府娃娃枕边就“睡”着这些毒物。8月初,市民卢恒的外甥满月,他把一只绣有“五毒”的布老虎轻轻放在孩子床头。看着甜甜睡着的孩子,一家人满脸笑意。
“五毒”平安布老虎,又称“镇炕虎”,千百年来,早已被赋予了“守护神”的特殊含义。
饱含特殊含义的非遗项目,正是因为“根”植于民俗沃土之中,方能历久弥新,自古洎今。
宝鸡这座文明久远的城市,孕育出了独具西府特色的民俗以及符合当时生活需求的技艺、知识、技能,撑起了宝鸡青铜器之乡、社火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各种美誉。
自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宝鸡非遗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从凤翔木版年画、凤翔泥塑、民间社火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19个项目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到143个市级非遗项目百花齐放……如今,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个、省级67个、市级143个,县区级非遗项目537个,还挖掘整理出各种非遗线索2720条。“家底”如此丰厚,但这一领域的人才短缺、创新不够、活力不强等问题也同步凸显出来。怎么办?干!
寒暑之间,一场轰轰烈烈的破解非遗发展瓶颈、激发发展活力的行动在西府大地拉开帷幕。
宝鸡社火博物馆开馆5年,走进这座2000平方米的场馆,社火仿佛在向每一位来客讲述着千年往事。
宝鸡社火脸谱绘制技艺省级传承人薛亚兵是这座博物馆的创办人。2018年,从事社火装扮、绘制十几年的薛亚兵萌生出创办社火博物馆的想法,从选馆址到租场地,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陈仓区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直接将一整栋大楼提供给他使用。薛亚兵告诉记者:“从2022年开始,区政府给我减免了每年5万元的房租,政府的支持,让我对建社火博物馆更有信心。”
记者了解到,社火博物馆建起来后,吸引了大批游客参观。自开馆以来,入馆人数已超过5万。眼看社火博物馆在旅游业、商业等方面发挥着以点带面的巨大作用,2024年,陈仓区准备将其所在的整个园区改造成社火主题园区,进一步扩大社火博物馆的影响力。
社火“火”了,同为国字号非遗项目的凤翔木版年画也不甘落后。
从社火博物馆一路向北30余公里,另一处非遗项目也在“大显身手”。
凤翔区田家庄镇是中国传统民间年画八大流派之一的凤翔木版年画的发源地。七八月雨水多,最近,该镇党委书记刘新文每隔几天就到正在建设的凤翔木版年画传习所项目工地转一转,紧盯施工建设进度。
原来,田家庄镇正在着力打造文化名镇,这也得到了市、区各级的大力支持。该镇投资707万元,在南小里村建设木版年画传习所,还联系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邰立平及4位省级、市级木版年画传承人在这里开设工作室。
在建设现场,刘新文告诉记者:“今年底前,项目就能建成投用。”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分改建和新建两部分,目前改建部分已接近尾声,新建部分已开始主体建设。同时,该镇还在积极申报省级“非遗名镇”,把木版年画作为全镇推进文化振兴、乡村振兴的特色品牌,力求“连点成线、以点破面”。
实际上,放在全市的角度去看,非遗发展同样也是以“连点成线、以点破面”的思路去推进。以点来说,全市已建成的14个非遗保护中心正在汇聚成人流、物流的焦点;以线来说,《宝鸡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划出了一条清晰的时间发展脉络;以面来说,《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全面的视角,为宝鸡非遗发展定路线、立规矩。
点、线、面互为依托又相辅相成,非遗发展正越来越根深叶茂,遍及西府。
开枝散叶 产业发展生机勃勃
非遗是活态的乡土文化,是发展乡村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把非遗融入其他产业,借助产业发展之势,形成互促共赢的局面,正是“非遗+”的理想状态。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引娣在传习室创作剪纸龙
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邰立平女儿邰高媛展示木版年画作品
西府曲子省级非遗传承人赵权接受媒体采访
陈仓皮影非遗传人蔡宝军展示手工制作的皮影
如何让这一理想状态在我市展开?“非遗圈”开始在各领域投石问路。
投向产业的“问路石”率先砸到了手拿绣花针的李惠莲。
2008年初,千阳县南寨镇大寨村,国家级非遗项目西秦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惠莲正在炕头绣花,对面坐着的村党支部书记劝说着:“你的绣活这么好,要把合作社开起来,肯定不愁卖,到时候带动周围妇女也能跟着你挣点钱。”
李惠莲犹豫地说:“我只会绣花,其他啥都不会呀。”
村支书拍着胸脯说:“你不操心,你只管教大家绣花,剩下的交给我们。”
不到一个月,名为千阳县太阳鸟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顺利注册,营业执照、合作社公章、税务登记证等手续交到了李惠莲手里。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虎头帽闪亮登场,随后奥运冠军谷爱凌头戴虎头帽在社交平台上高调晒图,让这顶来自千阳的虎头帽迅速“出圈”,也让太阳鸟工艺品专业合作社迎来了高光时刻。
拿着厚厚一沓订单,李惠莲体会到了一把“痛并快乐着”,快乐的是订单很多、能挣钱,痛苦的是订单很多、做不出来。纷至沓来的订单逼着李惠莲走上了产业化的路子。
花 样裁剪、沿 边、老虎 五官……她把一顶虎头帽拆分成10道工序,把合作社里的绣娘分成10组,每组只做一道工序,流水线作业既保证了质量,又保证了速度。去年,仅虎头帽的销售额就有100多万元,带动周边1000余名村民增收。李惠莲说:“现在还没有出伏天,冬天虎头帽的订单已经来了,从7月份开始,我们已经一边发货一边囤货,要不然到10月份订单集中,就做不出来了。”
在千阳县,像太阳鸟这样的西秦刺绣合作社在许多村子都有。去年,千阳县刺绣产业产值达8600万元,1.2万多名绣娘用绣花针实现了人均增收3500元。
岐山“一碗面”产业、凤翔泥塑产业、眉县古太酒非遗产业、陇县陇州社火产业……非遗投向产业的一块块“试金石”,成就了一个个遍布各县区的国家级、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成为深挖非遗经济价值的“聚宝盆”。
另一块投入文化旅游业的“问路石”,在西府老街、在陈仓老街……在各个景点、街区激起层层涟漪。
开发太平塔文化旅游街区的马培军对此颇有信心。太平塔文化旅游街区充满古韵悠悠的气质,一方面来自街区内宋代古塔太平塔,另一方面来自同样有历史记忆、吸引眼球的非遗。岐山擀面皮制作技艺、臊子面制作技艺、农家醋制作技艺、岐山剪纸、泥塑和青铜器复仿制技艺以及岐伯传说等7个非遗项目的展厅和传习所,成为这个省级非遗特色示范街区的闪光点。
马培军说:“全国各地仿古街区那么多,要引流、要挣钱,就要想方设法从众多街区中脱颖而出,做到人无我有。而非遗正是最好的切入点。所以从规划建设之初,我们就把本地非遗纳入其中,并且定期举行转鼓、秦腔等非遗表演,以非遗来提升街区的附加值。”
驱车数百公里来这里游玩的河南游客范智峰赞叹道:“我和孩子对历史非常感兴趣,特别是看了央视的《非遗里的中国》,对青铜器复制非常好奇,从网上查到这个街区可以体验,我们专门来到这里,想近距离了解青铜器复仿制技艺。这里的街区还能购买到各种各样代表地方特色文化的礼品,品尝正宗的臊子面、擀面皮,让我们长见识,不虚此行。”
“现在这里已经是本地居民及外地游客文化体验、休闲购物的打卡地,日均客流量1万多人是保守数字。逢年过节举行非遗展览、体验活动的时候,游客量能增加到日均3万多人。”马培军说。
以非遗的文化效应、品牌效应丰富街区特色,提升街区吸引力;以街区发展反哺非遗,提高非遗的社会能见度和知晓度,这不正是“非遗+”的理想状态吗?
“非遗+”投出的“试金石”,浸染了旅游产业、兴旺了乡村振兴、提升了群众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非遗产业形成产值已超107亿元,实现利税约33亿元。“非遗+”在新赛道上生机盎然。
老树新花 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非遗的“点点微光”要想焕发“耀眼华彩”,就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人们生活方式转变趋势,主动求新求变,实现新发展。
如何求新?怎么求变?是每一位传承人想要非遗“活下来”“火出圈”的必答题。
已经在这道必答题上书写出漂亮答案的胡新明,面对着儿子胡锦伟写出不一样的答案,一边欣慰一边踌躇。
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在国内民间工艺领域无人不晓,一次次创新泥塑模板,作品连续入选马年、羊年、猪年生肖邮票主图案;一手创办的新明民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是宝鸡首个认定的凤翔泥塑规上企业。一连串的成绩让老胡想把他的答案给儿子抄,可儿子看后直指问题要害:这样做泥塑的确不愁卖、卖得快,但却很难“卖得值”。
“放弃普通件,抓住年轻人的市场,走精品路线。”胡锦伟写出了自己的答案。老胡欣慰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在思考,放弃普通件这个大市场,会不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从小在泥塑堆里长大,常年耳濡目染,再经过大学专业淬火,胡锦伟了解凤翔泥塑制作、销售的渠渠道道。他分析说:“六营村几乎全村都在做泥塑,我们家是请专业师傅做,一个普通泥塑从捏形到画线、上色,工费就要18元。而村民大多是自己做,劳动几乎不计入成本。和村民在普通件上拼量,我们没有优势。放弃这个市场,意味着我们就有更多时间、精力来抓质量、出精品,走中高端市场,也意味着一件泥塑能挣更多钱。”
父子俩彻夜长谈、权衡利弊,最终老胡、小胡一致决定“就这么干”。去年,新明民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全面降低普通市场投入,加大精品市场转型。经过一年试水,胡锦伟说:“销量下来了,但收益却翻倍了。”
今年,胡锦伟紧盯年轻人喜好,把丑萌风、国潮风引入设计中。“我们专门针对年轻人设计了萌宠十二生肖,在原有凤翔泥塑的设计中加入更多萌态化元素,让各款生肖泥塑更显Q版、可爱,年轻人会更喜爱。”胡锦伟说,今年截至7月底,已经通过线下和其他营销渠道发出去1.3万件萌宠生肖。
同样在做这道必答题的薛亚兵,把非遗文创作为答案的核心。
放下手里正在创作的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参赛作品,薛亚兵对记者说:“非遗的创新,关键是传承内在的文化精髓和特点,不用拘泥于载体,不墨守成规给人以‘老古板’的印象,而是运用新观念与新技术,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实现文化价值,这样的创新才是成功的。”
薛亚兵拿起一款绘着社火脸谱的天青色杯子说:“这可是我们的爆款杯子,一上市就订单不断,年销售10万个。设计这款杯子最初的想法,就是想打破社火脸谱只能绘制在马勺上的惯例,把非遗与生活相结合,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没想到这款杯子不仅获得了2017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市场接受度也非常高。”
在宝鸡社火博物馆一楼文创产品展厅里,摆放着上百件非遗文创产品,从乒乓球拍到碗盘杯盏,从饰品背包到食物包装,每件产品都非常实用,还极具非遗特色,前来参观的游客鲜少空手离开。薛亚兵告诉记者,他给自己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每年必须出一款包含非遗特色的文创产品。
把这道必答题的答案融进舞剧、写进戏剧、演进话剧,正是我市文艺工作者独有的答题技巧。
5月19日、20日,我市原创精品剧目《面皮》首次登上国家最高级别艺术舞台,纵观整部话剧,从皮影、刺绣到泥塑、马勺脸谱,富有西府特色的非遗贯穿始终,在舞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市艺术剧院编剧张骥说:“这部剧的初衷不是专门展示非遗,但是非遗从来都是源于生活。把宝鸡非遗融入剧目中的生活场景里,无形中就把非遗展示宣传出去,不刻意、不做作,让人自然而然就接受了。”
舞剧《青铜》,用优美的舞姿表达着青铜文化的古老与华丽;戏曲小品《妈妈的邀请函》,把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胡小红、韩建斌母子真实故事搬上舞台;融入西府曲子元素的曲艺《新猪倌》、展示岐山空心挂面制作技艺及周礼文化的舞蹈《一封挂面》等一批非遗剧目,让宝鸡非遗这棵“老树”既发了“新芽”、添了“生机”,更突显了“本色”。
每位传承人的作答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是匠心独运与非遗“双向奔赴”的结果。
凤翔泥塑先后3次登上央视春晚、元宵晚会舞台;展示宝鸡非遗的文创产品夺得2014、2015、2017、2021等年度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面皮》《妈妈的邀请函》等剧目,分别获得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群星奖”优秀作品奖。
宝鸡非遗在传承人一次次守正创新中更显历久弥新。
火树银花 “非遗+N”融入新场景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用来形容非遗融入新场景,实现非遗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的提升再恰当不过。
乘着“数字化”的风,非遗保护热火朝天。
打开抖音账号“西府风物”,除了耳熟能详的凤翔泥塑、木版年画、西秦刺绣等非遗项目,还有鲜为人知的渭滨区大漆髹饰技艺、陈仓古式家具制作技艺、千阳柳编制作技艺、太白棉絮画等非遗项目的宣传短视频。经营这个抖音账号的唐宏民,从2022年开始做宝鸡地区非遗项目的记录和展示。他说:“我想通过短视频的方式,把大家熟知的、不熟知的非遗技艺拍摄下来,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出去,让更多人记住非遗、了解宝鸡。”
“秦琼坐帐前,众将站两边,可恨北番儿大胆,无故领兵夺中原……”今年已83岁的西府曲子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权面对镜头,一边拨着三弦,一边娓娓道来。这位被誉为西府曲子“活化石”的老人,最担心的就是曲目、唱腔失传,他正通过歌声、动作,尽全力把这项非遗的精髓留在影像中。这正是省级抢救性记录项目的目的所在。参与拍摄的王韦超说:“把这些积淀千年的非遗项目抢救性记录下来,就相当于把这颗种子封存起来,在以后合适的时候,它可能重新发芽。”
或以数字手段为非遗“建档”,或是通过数字转化丰富传统技艺的展现方式,或以数字为桥梁推动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数字化为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增加了更多“打开方式”。
乘着“研学游”的风,非遗传承如火如荼。
“研学游”能带来人,非遗传承需要新人,一拍即合的默契,让越来越多的传承人重视“研学游”,“研学游”也在吸引更多年轻人。
胡锦伟指着门庭若市的泥塑展厅说:“现在一到学校放假,来我们这里研学的大学生、中小学生特别多,最多的一天,我们接待了800多名研学学生,其中还有中央美院的学生。”年轻人手捏泥土、指握彩笔,在一捏一画之中尽情体验非遗魅力。
“周秦文化寻根”“西府乡村民俗”“姜炎文化体验游”“民间社火非遗研学游”……宝鸡力推的8条精品非遗研学旅游线路,让更多人在实践中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
乘着各色“会展”的风,非遗发展火花四射。
“政府搭台,非遗唱戏”在我市屡见不鲜。把舞台搭在全国各地,借着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陕西省关中五市联盟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宝鸡非遗发展大会等各类会展的举办,宝鸡非遗频频亮相。
不仅在国内,宝鸡非遗还一次次在国外登台。青铜艺术成功走进尼日利亚驻华使馆,社火脸谱精彩亮相中国—中亚峰会,宝鸡社火赴巴基斯坦等20多个国家交流,凤翔木版年画、凤翔泥塑、西秦刺绣、社火脸谱赴突尼斯、摩洛哥参加2024“欢乐春节”系列活动,让宝鸡非遗走出国门,走上世界舞台。
以会展的展示和宣传,扩大影响力、吸引客商、寻找项目,才是政府积极搭台背后的正解。几乎每次会展都会参与的薛亚兵说:“我们每次带去的非遗文创产品都会销售一空,还有不少订单是通过会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非遗+N”的多领域融合,已经呈现出了1+1>2的效果,之后还会有更多的“非遗+”,融入各个领域、场景中。
宝鸡的非遗,历经岁月的风霜,依旧散发着灵动与鲜亮。如果你来到这里,感受一下热辣滚烫的“宝鸡非遗”,必定让你瞬间爱上这座城市。
寻个空闲,一起来宝鸡,体验“非遗+”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