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

【一带一路•美丽乡村】美丽陇南,魅力无限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0-26 08:37)
文章正文

陇南,地处中国大陆版图几何中心,甘陕川交界大山深处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陇南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让我们一起轻轻揭开她古老神秘的面纱。

从中华人文始祖伏羲诞生仇池一画开天文明肇启,到秦人先祖牧马西垂东进关中一统华夏,再到氐羌先祖绵延立国三百余年,陇南始终在厚重的中华文化史册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的低吟浅唱久久在西汉水畔回荡,陇南用唯美诗意走进了世人的眼帘和心间。

诸葛亮羽扇纶巾琴弹空城、北伐中原六出祁山、木牛流马巧夺天工,留下了世人探寻的千古谜团。秦山陇水、蜀道愁攀,承载经贸往来、文化传播、民族融合的北茶马古道萦绕的马蹄、山歌留在历史云烟和记忆深处,残破仅存的茶马碑诉说着陇南曾经的繁盛与辉煌。

久负盛名的汉代三颂:《西狭颂》《郙阁颂》《石门颂》有两颂出自陇南,其中唯一原址保存的《西狭颂》,历经1800多个春夏秋冬,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登临拜谒,成为隶书爱好者朝觐的“圣地”。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一千多年前,李白、杜甫为陇南留下了心驰神往的千古名篇。

“天上有个巧娘娘,地上一群巧姑娘,红红晚霞俏模样,宛在水中央”。晚霞湖畔,西礼两地的姑娘们在每年七夕七天八夜的虔诚中向巧娘娘祈求心灵手巧、婚配美满的乞巧女儿节已上演两千多年。

燃烧的火把照亮了古老的文县白马山寨,沙嘎帽上的洁白羽毛迎风飘逸,传唱千年的池歌昼蕴藏着东亚古老氐族的基因和密码。

传统与现代水乳相融的武都高山戏活跃在田间地头,这块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成为陇南群众赞美伟大新时代、讴歌幸福新生活的独特方式。乞巧节、池歌昼、高山戏,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挖掘陇南民俗、传承陇南文脉的基石,绵延至今,经久不息。

红色,是陇南最为骄傲的革命印记。1932年4月,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两当兵变”打响了甘肃武装革命的第一枪。1935年9月,毛泽东在宕昌哈达铺发现“一张报纸”,作出了“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成为万里长征的“加油站”、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造物主的钟情与厚爱,使陇南成为甘肃唯一全境属于长江流域的地区。既具烟雨凝翠峰的北国雄奇,又兼晨岚含碧水的南国灵秀。

境内有全省最多的国家4A级景区:巍峨耸立的成县鸡峰山,远眺苍茫云海;一泓碧波的文县天池,守护幸福安康。

鬼斧神工的武都万象洞,展示造化神奇;康县阳坝竹林通幽,茶韵飘香;宕昌官鹅沟,回荡着官珠与鹅嫚的凄美真爱。

陇南矿产资源富集,黄金矿储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六,重晶石、花岗岩、大理石、方解石等非金属矿开发潜力巨大,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宝贝的复杂地带” 。

陇南气候湿润,物种多样,是北纬33度“魔线”的“绿色宝库”,森林覆盖率比全国平均高出11个百分点,大熊猫、金丝猴等30多种国宝级动物在这里栖息繁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尚未经历传统“工业化”的陇南不难寻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宁静与美好。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陇南造就了农产品纯天然、原生态、无污染的绿色禀赋。花椒种植历史悠久,面积、产量、产值居全国第一;核桃面积、产量、产值居全国第二;纹党、岷归、红芪、半夏、大黄等道地中药材享誉海内外,素有“千年药乡” “天然药库”之美誉。

鸽子衔着橄榄枝飞回诺亚方舟,联合国徽标两个橄榄穗承载着全球人类对和平、友好、健康、平安的共同期盼。从地中海远涉重洋在陇南“安家”,几代人矢志不渝,陇南成为中国最大的油橄榄种植基地,多次获得世界顶级大赛金奖。如歌中所唱,梦中的橄榄在远方,而今,远方的橄榄在陇南。

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五千年陇南一梦惊醒。近年来,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精神、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纲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后发赶超”,深化实施“433”重点工作,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战斗精神吹响了决战脱贫、决胜小康的强劲号角。

把脱贫攻坚作为统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程”和最大政治任务,坚持焦点不散、靶心不变、频道不换、力度不减,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围绕“3+1”冲刺清零,全面落实精准方略,密切东西扶贫协作,强化中央定点帮扶,合力攻坚拔寨,不漏一针、不跑一线“绣花”,累计减贫人口120多万,荣获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

认真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把天蓝水清地绿作为加快发展的最大财富,尊重规律、敬畏自然,用一张蓝图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开展“拆”因循守旧思想、“治”落后生活方式的“拆危治乱”集中行动,建设宁静和谐美丽的山水梦乡,一批全国知名的美丽乡村成为展示陇南魅力的靓丽名片。

把发展“好中优、特别特、独一份、错峰头”的农业特色产业作为稳定脱贫的永恒话题,用提质增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精花椒、核桃、苹果、油橄榄“四棵摇钱树”,做优茶叶、苗木、中药材、食用菌“四个特别特”,做强养蜂、养鸡、养牛、养猪“四个特色养”。全市特色产业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把县域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基石,着力推进陇南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培育绿色食品、矿产资源、仓储物流、文化旅游、制药医养等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结构优化 、布局合理、集群发展的新型县域发展格局。

持续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修公路连起偏远山村、建高速缩短万水千山、通航线插上飞出大山的翅膀,构建东通陕、南入川、北上兰州、西连九寨的现代立体交通网,偏僻的陇南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以打造大数据运用强市为目标,挖掘数据价值,实现数据共享,贡献数据力量。成立大数据管理局、打造融媒体中心、建设乡村大数据平台,让“办事不求人”成为民生承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起“指尖上的党支部”“网上村庄”“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走路”逐步变为现实。在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陇南用大数据“智”战疫情,守牢了道道防线、守护了群众健康。在暴洪灾害中,陇南“数”战洪魔,全面监测预警,综合分析研判,统筹调度指挥抗洪救灾,为全市群众“智”牢防灾减灾安全网。

紧抓“互联网+”机遇,以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为初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为陇南经济发展植入了新引擎,成为全市抓脱贫、抓产业、抓经济、抓发展的“衣领子”。

精准对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连续举办电竞大赛,运用抖音、快手等小视频培养了一批吸引粉丝多、带货能力强的本土“网红”,使琳琅满目的优质“山货”走出大山、涌向全国、漂洋过海,被评为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示范市”。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通过“拉内需、找刚需、政府引、同城配、增就业、保民生、都学会、政府退”,建立同城配送体系,精准按下经济社会复苏“快进键”。

把金融列为“一把手”工程,创新构建“3+1”立体金融支撑体系,贷存款余额逐年攀升,保障经济发展的“血液”作用日益凸显。

为让丰富的旅游资源活起来、火起来,以文化为魂、特色为根打造中国橄榄之城、茶马康城、盐官古镇等一大批景点,成为“一带一路”美丽乡村国际联盟论坛永久会址,拉开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全域旅游大幕,文化旅游成为陇南的战略支撑产业。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陇南287万各族儿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五大理念,找准竞争优势,扩大改革开放,以“美丽陇南”为目标定位,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基础上,到2035年将陇南建成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融合甘陕川元素的特色城市、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宜居宜游宜商的美丽家园,推动生态陇南绿色崛起,使美丽陇南真正成为活力之城、生态之城、陇蜀之城。

神奇美丽的陇南

梦想放飞的乐土

美丽陇南

魅力无限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