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

甘肃工艺师传承傩面艺术 雕刻远古传说中百张“面孔”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0-21 20:56)
文章正文

­  甘肃民间工艺师马正德拿起一张傩面说道,“钟山烛龙”属于远古神话传说,在《山海经》里也有记载,刚开始“钟山烛龙”是恶的,搅浑天地,最后女娲娘娘把它制服后,就专门执掌时间,眼睛一睁是白天,眼睛一闭为夜晚,整个形象也比较喜庆。 徐雪 摄

­  中新网兰州7月29日电 (徐雪 高莹)在兰州一处普通民居院内,随处摆放着形态各异的傩面具,甘肃民间工艺师马正德痴迷其中,有时甚至彻夜创作。除了制作周祖傩、军傩等传统傩面,四大名著里耳熟能详的人物也可在数百张傩面里找到。

­  傩面具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表现出粗犷朴拙、庄典华丽。

­  马正德近日向中新网记者介绍,傩面是一个比较古老的非遗文化,它起源于原始人类、部落的图腾崇拜。从用于祭祀的巫傩、周祖傩、国傩,又慢慢形成了每一个朝代的军傩。“军队打仗的时候佩戴军傩,为了营造气势,吓退敌兵,比如甘肃的西固军傩就很有名。”

­  “周祖傩是傩面最兴盛的时期,在那时的开年祭祀上,往往有上千人的傩舞队。”马正德在周祖傩上花费了巨大精力,与之所关联的远古神话传说、农耕文化,以及对生命的渴求,让一张张傩面神秘而又充满魅力。

­  马正德拿起一张傩面说道,“钟山烛龙”属于远古神话传说,在《山海经》里也有记载,刚开始“钟山烛龙”是恶的,搅浑天地,最后女娲娘娘把它制服后,就专门执掌时间,眼睛一睁是白天,眼睛一闭为夜晚,整个形象也比较喜庆。

­  在甘肃民间工艺师马正德的家中随处可见制作精美的傩面具,每张傩面也有着各自的传说与故事。 徐雪 摄

­  马正德是甘肃庆阳人,这种做傩的情结,与家乡的民俗社火不无关系。“我在研究社火时发现它也是傩的一个遗存、演变,从社火脸谱里我看到了傩的符号,造型上和傩都有关联性。一些专家也说过,傩面是研究脸谱的活化石。”

­  凭着对傩面的热爱,马正德大学毕业后就开始拜师学艺,十多年间他创作了两千余张,除了做傩的技术日益精进外,在傩文化方面也颇有研究。

­  马正德说,最初的古傩色彩远不及现在这么丰富,以一些简单的自然颜料为主,如黑褐朱红,材质也多是树皮、动物毛皮等。此外,颜色也是一种“语言”,比如现在的军傩,红色代表刚烈,黑色为耿直,黄色意为残暴,绿色则是狭义,还有紫色、金银色,多代表神妖。

­  “过去的傩面实用价值是祭祀镇宅,在如今已被科技文明所代替,但正是这些信仰,才能分支出戏剧等文化,所以更应该传承下去,而不是只困在过去的功能里。”在马正德的心中,傩面是件很美的艺术品,它不是“狰狞”的美,也不是静雅的美,而是自古而来的一种对自然及生命的崇拜和敬仰。“我也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以多样化的木雕艺术将其更好地表达出来。”(完)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