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法的蓬勃开来要感谢纸张的发明。纸张普及之前,有简书(即在木或竹片上书写文字),囿于材质,不利于书写者发挥,书法也就难以自成一派。及至更早的书法文字,也就是我们常见的碑刻及金石玺印,它们无外乎刻、铸。对书写者发挥自如有一定影响。汉字书法的沿革也就是一部汉字书写变化史。
汉字起源于图像符号、象形文字。如殷甲骨文、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类似文字的图形记号和殷商时代刻铸于青铜器物上面的比较像图画的金文。前秦时期的文字以大篆和小篆为主,大篆以石鼓文及诅楚文为代表。诅楚文为秦国石刻。内容为秦王祈求天神制克楚兵,复其边城,故后世称“诅楚文”。据考证,约为秦惠文王和楚怀王时事。已发现三石:一为“巫咸”,一为“大沉厥湫”,一为“亚驼”,宋时先后在不同的地方出土。大篆相传为周宣王太史籀(音宙)所作,字形繁复和怪异。秦统一天下后,文字规范为小篆,小篆书体均匀对称整齐划一,比大篆书写和识别上容易很多。
严格意义上说这一时期的文字实质上是服务于王室庙堂、神媒。随着社会发展,交流的需要,文字渐渐地普及到民间。于是书写方便迫在眉睫,如何让书体笔画结构变得更为简省自由,秦程邈立一大功,戴罪之身的他在狱中简化小篆为隶书。易于书写的隶书至汉朝时成为正式的官方文字。
我一直以为草书是在楷书行书之后才发展的一种书体,出于刊发这几期博文需要,一番恶补后得知:其实草书起于东汉,又划分为章草、今草、狂草。章草是隶书的草略体,保存了隶书的波磔。波磔即蚕头燕尾,比喻隶书的横画起笔和横波收笔。长画起笔时,回锋隆起,形如蚕头;横波收笔时,顿笔斜起,形如燕尾。形容书法起笔凝重,结笔轻疾。今草由章草演变,已不见隶书的波磔,每字多为一笔写成,甚至多字一笔一气呵成。如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狂草是草书的变体,较草书更加狂放,随心所欲。如怀素的自序帖。
汉末、三国时代,楷书已悄然形成。这个时期楷书脱胎于由隶书和草书,历经南北朝书法家的再创作,至隋、唐已臻成熟。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的书法作品,为后世书家追摹的对象。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兼有楷书的严谨工整和草书的奔放流畅。如东晋的王羲之;北宋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蔡京,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明代的文征明、董其昌;清代郑板桥、刘墉、何绍基、赵之谦;民国之后的沈尹默、于右任、溥心畬等。辽代书法很少被单独提及,一直被归类宋。辽博碑志中出现的辽代书法良莠不齐,所以这一期的大辽墓志,应该注重它们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墓志中契丹文字的出现,对我们解惑契丹文字有一定帮助。
以上是我的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落入方家法眼处,请指正。
今天,立春!春姑娘已经从江南启程了,不日北国就要柳黄迎春含笑了。春之美好,让人期待!
&690
辽大安六年(1090)知上京盐铁副史郑恪墓志
刘航学,道宗(1055~1101年)时人,字利川,白霫(今辽宁建平)人,布衣。善书,工楷。书学欧、柳,劲健端整,有名于时。大安六年曾书《郑恪墓志》。
&690
辽大安六年(1090年)萧袍鲁墓志
1965年6月,在辽宁省法库县柏家沟乡前山村发现了辽墓一座。墓内出土有辽大安六年(公元1090年)《萧袍鲁墓志铭》一合。上刻汉字楷书志文三十八行行四十一字。志盖呈覆斗式。平顶处刻汉字篆书“故北宰相萧公墓志铭”三行九字,盖背面中间刻契丹字楷书志文十五行,每行字数不等,最多者为二十五字。平顶处刻汉字篆书“故北宰相萧公墓志铭”三行九字,盖背面中间刻契丹字楷书志文十五行,每行字数不等,最多者为二十五字。背面所刻的汉文是:右上、角刻“阿固如来灭轻重罪障陀罗尼”,左上角刻“顶陀罗尼一切如来灌一切如来阿毗三摩耶百字密语”。在契丹字志文第四行之下刻“生天真誉,第十五行下刻“破地狱真言智炬如来心”。四周刻梵文。关于辽萧袍鲁墓的发现和发掘经过,还有墓内出土遗物和汉文墓志的全文,见冯永谦同志《辽宁法库前山辽萧袍鲁墓》一文发表于《考古》1983年第7期。
萧袍鲁, 1018年出生。其曾祖父萧割辇,曾任辽国北府宰相。祖父萧解里,很有才学。父亲萧奥干,任过遥辇克。萧袍鲁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常谈管(仲)、乐(毅)之才,孔明之谋,倍受辽兴宗赏识,曾任州刺使、州观察使、汤河女直详稳、太子太傅、北府宰相等官职。萧袍鲁躬谨勤政,忠于职守。1044年,辽兴宗耶律宗真闻报大怒。“召征诸道兵”征讨西夏。兴宗亲征,分几路兵马伐夏。皇太弟重元、北院枢密史萧惠为将督师进发,萧袍鲁率殿中司一行兵马也在其中。辽夏大战于贺兰山一带,西夏败退。夏主李元昊见辽阵兵多将广,士气高涨,不敢再战,上表请罪。兴宗命北院枢密副史萧革到河曲受降。这时萧惠建议应乘机打败西夏。辽军失利班师,并与西夏讲和。在这次战争中,辽军虽败,但萧袍鲁率领中司一行兵马,连挫敌之锐,常居在先,战功卓著,才华显露。在萧袍鲁的墓志中有这样的词句称颂:“公奋其余勇,务在先登;威名治迹,所至有称;才兼文武,智谋渊薮。”1089年(辽大安五年)萧袍鲁病故,终年71岁。逝世后,辽兴宗诏赠潞州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090年3月19日归葬于祺州娘子庄(今柏家沟镇前山村)。
&690
辽太平六年(1026)中京提辖史宋匡世墓志
&690
辽应历五年(955)陈万墓志
这方墓志据称建国前出土于辽宁省彰武县,曾被辽宁省博物馆李文信先生误判为膺品,后经阎万章先生撰文考证,断定它确系辽代墓志。&690
辽保宁六年(974)石重贵墓志
辽代景宗保宁六年(974)石重贵墓志,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县乌兰河硕蒙古族乡黄道营子村附近,1998年冬被朝阳市博物馆征得,并于2000年春辗转入藏辽宁省博物馆。志石呈灰砂岩质,长宽各97厘米,厚9.3厘米。墓志四边框阴刻勾连回纹,四角刻“田”字纹饰,志文阴刻楷书,竖排27行,满行27字,合计409字。
后晋出帝石重贵(914年-974年),又称少帝,942年-946年在位。天福七年(942年),后晋高祖石敬瑭死,重贵继位,沿用高祖天福年号,天福九年(944年)七月改元开运。石重贵不肯向契丹称臣,契丹攻后晋,开运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占开封,石重贵投降,后晋亡。石重贵出生于太原,是石敬瑭的侄儿,父亲是石敬瑭兄敬儒,母安氏。敬儒早逝,敬瑭以其子重贵为子。石敬瑭虽有六子,但有五子早死,而余下的重睿年幼,所以石敬瑭便选择重贵作为继承人。石敬瑭起兵反后唐时,以石重贵为金紫光禄大夫,行太原尹、北京留守,知河东节度事。天福二年(937年)九月,升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天福三年冬,为开封尹,封郑王,加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福六年,改为广晋尹,徙封齐王。天福七年六月,石敬瑭去世,石重贵继位。天福八年间,二十七个州郡发生蝗灾,数十万人饿死。次年饥荒仍然严重,在陇州有五万六千人饿死。石重贵依从重臣景延广之言,放弃高祖时期对契丹恭顺的政策,不肯向契丹称臣,两个关系恶化。天福九年正月契丹开始入侵,三年间双方互有胜负。开运三年十二月将领杜威、李守贞、张彦泽率军向契丹投降,契丹派张彦泽率领先头部队入开封,石重贵投降。契丹主耶律德光(辽太宗)在947年正月把石重贵降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尉,封负义侯,后晋正式灭亡。石重贵被安置在黄龙府,后来迁往建州。《旧五代史》引范质《晋朝陷蕃记》称石重贵“凡十八年而卒”,即在宋干德二年(964年)去世。
&690
辽乾亨三年(981)彭城郡王刘继文墓志
释文秀,辽景宗(969~982年)时僧人。工文辞,善书法,有名于时。尤长于楷,书宗颜柳,兼吸收北魏楷法,取诸家之长,形成自家书法风貌。乾亨三年(981年)撰并书《彭城郡王刘公(继文)》墓志铭,署衔为“文章大德赐紫沙门”。碑文行书。三十四行,行四十字不等。直书右行。
&690
辽佐移离萧相公墓志盖
辽代设夷离毕院。设夷离毕,左、右夷离毕,知左、右夷离毕事等官。掌刑狱。&690
&690
&690
&690
&690
&690
&690
&690
&690
&690
&690
&690
&690
&690
&690
&690
&690
辽乾统元年(1101年)梁援墓志并盖
&690
辽乾统七年(1107)赵国夫人张氏墓志
&690
辽重熙二十三年(1054年)王文熹妻张氏墓志&690
辽乾统四年(1104年)枢密院史刘郎中娘子傅氏墓志
&690
上碑背面契丹文
&690
契丹小字
&690
辽寿昌三年(1097年)相国贾师训墓志并盖
&690
辽寿昌三年(1097年)张郁墓志
&690
辽寿昌三年(1097年)张公恕妻陈氏墓志
&690
拍技太烂,看不清。
&690
辽重熙八年(1039年)耶律仁先(父子)墓志并盖
&690
&690
&690
辽统和二十四年(1006年)沧州刺史王隣墓志
&690
辽统和四年(986年)耶律延宁墓志
墓志用契丹和汉两种文字合刻于辽圣宗统和四年(986年)。是迄今发现的有确切年代的契丹文墓志中最早的一件。该墓志于1964年辽宁省朝阳市柏树沟村出土,计有文字24行,前18行上半部是契丹大字,下半部及后六行均为汉字,共有契丹大字271个,汉字512个。
&690
辽清宁五年(1059年)耶律庶几墓志
耶律庶几墓是1965年12月在义县高台子乡水泉沟村西马鞍山下东坡清理发掘的,墓志现存辽宁省博物馆。墓志刻于清宁五年(1059年),志文33行,满行39字,总计1364字。除字迹斑剥漫漶的59字外,其余大部清晰。辽朝皇族耶律庶几的名字,见于沈阳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地宫出土的石函题铭上。
&690辽重熙七年(1038年)晋国夫人墓志并盖
晋国夫人墓,1949年发现于辽宁省阜新县腰衙门村。墓中出上了汉文墓志一合,还有陶瓷器、铜铁器和装饰品等。该墓志铭,绿沙岩刻制,较为完整。志盖方形,边长93.5厘米,顶面中心有46厘米的方形平面,上刻楷书阴文“故晋国夫人墓志铭”二行八字,四边磨成斜坡,志盖通厚15、边厚5.5厘米。盖光素无纹饰。现左上角稍毁坏。志石为方形。边长与盖同,厚13厘米。志石面边缘印刻直钩纹一圈,连线内刻志文。志文楷书,共三十行,满行三十字,共835个字。墓志涉及很多辽代皇族和后族中的著名人物,对于补证后族世系,价值巨大。
&690
&690
&690
&690
下期收官:金元明清墓志
附录:
辽宋金时期书法
宋代强调文治,文化艺术得到全面发展。在书法方面,以苏、黄、米、蔡为代表的书家,上承晋唐,开创了个性化的尚意书风,对后世影响较大,在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 ,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希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宋太宗即位后,才开始书画作品的收藏,购置古先帝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整理编刻了一部法帖,赐给大臣。这部法帖,因为是在淳化年间所刻,所以称为《淳化阁帖》。《淳化阁帖》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法帖,第二、三、四卷为五代名臣法帖,第五卷为古代各家的法帖,第六、七、八、九十卷为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作品。 "二王"( 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占了一半,所以宋初的书法风格受到"二王"的影响。但是,作为临摹而刻制的法帖,毕竟不能与名家书法作品原作相比;而且,王著编刻《淳化阁帖》时,所依据的书法作品也有一些并非原作,而是赝品。
直到宋四家时(仁宗庆历到神宗熙宁、元丰年间),他们力主由唐溯晋,屏除帖学,宋代书法才为之一振。米芾在《书史》中分析说:"李宗谔主文既久,士子皆学其书。肥扁朴拙。以投其好,取用科第。自此惟趋时贵书矣。"宋室南渡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其风靡有如此者。"在这种风气笼罩之下,书法家能够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去继承、革新的就不多了。所有这些,都限制和影响了宋代书法的发展。
宋代的金石学 宋代金石学已经相当兴盛,,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陈思的《宝刻丛录》、洪适的《隶释》、《隶续》都是宋代有代表性的金石著作。金石学的兴盛反映了宋人对古代铭刻的兴趣,这对书法和篆刻艺术有一定的影响。
(此文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有关链接:
《中国古代碑志展》
碑志是指镌题文字的刻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先秦已出现刻石纪事的实例,两汉时期树碑立传的风气盛行,魏晋则开启了后世墓志之端,北魏以后,方形墓志渐成定制。碑志是集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的艺术品,蕴含社会历史、书法、雕刻、人物传记、丧葬礼俗等信息,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
展览中共展出200多件/组展品,时代跨度大,上自汉魏,下迄明清。具地方特点,数量众多,以北魏墓志、辽代墓志中的帝后哀册最具特色。
一方碑志一段历史。本次展览陈列的碑志是我们解读历史,感受文明,欣赏艺术,陶冶性情的珍贵文物,也是中国东北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建设家园历史进程的真实写照。
辽朝时期(公元916-1125年)
公元10世纪初,契丹族建立辽王朝,立国200余年,实行“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先后创制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与汉字并行使用,这一史实充分体现于辽代碑志之中。从20世纪初叶开始,辽代碑志陆续出土,20年代,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庆陵圣宗、兴宗、道宗三代帝后哀册面世。这些保存在地下的石刻档案成为研究辽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各民族关系的宝贵资料。
辽道宗皇帝、皇后 辽道宗皇帝、皇后 辽道宗皇帝、皇后
契丹文、汉文哀册并盖拓片之一 契丹文、汉文哀册并盖拓片之二 契丹文、汉文哀册并盖拓片之三
辽道宗皇帝、皇后 辽道宗皇帝、皇后 辽道宗皇帝、皇后
契丹文、汉文哀册并盖拓片之四 契丹文、汉文哀册并盖拓片之五 契丹文、汉文哀册并盖拓片之六
辽道宗皇帝、皇后 温庄长公主圹志 辽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汉文哀册
契丹文、汉文哀册并盖拓片之七
耶律仁先碑志 耶律延宁墓志 乐陵王高百年妃斛律氏墓志
以上内容来自辽博官网
《辽代墓誌疏證》(作者齐作生)内容提要:本书收录辽代墓志52篇、封志文中官制、地理、民俗方面的内容重点注疏。主要内容用繁体字编排;碑文中文字缺失处,以口标记;缺失可补的.也只在文后注疏中补注:大段缺失的,以……标记;碑文中回行处,以|标记。
《辽代墓誌疏證》图书目录:序
耶律羽之墓志会同四年
赵公夫人种氏合拊墓志应历八年 驸马赠卫国王墓志(残文)应历九年
张建墓志保宁元年
刘承嗣墓志保宁二年 刘继文墓志干亨三年
王裕墓志干亨三年
王奉诸墓志统和三年 耶律延宁墓志统和四年
佐移离毕萧相公墓志 残文
韩佚墓志统和十三年刘宇杰墓志统和十八年 王悦墓志 统和二十三年
王邻墓志统和二十四年 口奉殷墓志统和二十五年
王说墓志 统和二十六年
常遵化墓志统和二十六年
耿延毅妻耶律氏墓志统和三十年
韩相墓志开泰六年 陈国公主墓志开泰七年
耿延毅墓志开泰九年 王绍墓志太平二年
宋匡世墓志太平六年 耿知新墓志太平七年
张嗣甫墓志重熙五年 张思忠墓志重熙七年
赵为干墓志重熙八年
北大王墓志重熙十年
刘日泳墓志重熙十五年
夏蕴石棺重熙二十年 张俭墓志 重熙二十二年
耶律庶几墓志清宁五年 赵匡禹墓志 清宁六年
韩资道墓志咸雍五年 萧孝忠墓志 大安五年
郑恪墓志大安六年 萧袍鲁墓志 大安六年
韩瑞墓志大安八年 耶律庆嗣墓志大安十年 贾师训墓志(残文)
寿昌三年 邓中举墓志寿昌四年
尚啤墓志寿昌五年 梁援墓志干统元年
龚祥墓志干统四年 张让墓志干统五年
梁援妻张氏墓志干统七年 萧义墓志天庆二年丁文遗墓志 天庆三年
张世卿墓志天庆六年 丁洪墓志天庆元年
马直温妻张馆墓志天庆二年 姚璃墓志天庆七年
附:官制补佚
有关链接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