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为什么要对淮西集团赶尽杀绝?
2023-08-15 09:50
发布于:天津市
刘秀东汉开国,离不开云台二十八将;隋唐一统天下,依靠的是关陇集团;宋太祖黄袍加身,禁军将领功不可没。看来,打天下要有一套可靠的班底,基本盘牢固,才能把事业做大、做强。
明太祖朱元璋以“淮右布衣”的身份,投靠元末农民起义军,历经一十六载,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各路豪强,最终推翻了蒙元的统治,创建大明帝国,成为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朱元璋个人的才能和气质以外,那些早期跟随他创业的淮西老乡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些淮西人辅佐朱元璋扫平群雄、开国定鼎,并在建国之初执掌朝政、垄断仕途,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史称“淮西集团”。
淮西,也叫淮右,是一个地域名称。
宋朝在今天的安徽中部和江苏中部设淮南西路和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也被称作淮右,淮南东路也被称作淮左,这两个地方也常常被称为两淮。淮南西路管辖的区域很大,包括:寿州(今安徽寿春)、庐州(今安徽合肥)、濠州(今安徽凤阳)、舒州(今安徽潜山)、和州(今安徽和县)、蕲州(今湖北蕲春)、光州(今河南潢川)、无为军(今安徽无为)、六安军(今安徽六安)。淮西在今天主要指安徽省的江淮地区。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属于淮西地界,鼓动他参加红巾军的是跟他同村的汤和。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正在皇觉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所事事之际,他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人叫汤和,是他同村的小伙伴,目前正在郭子兴的红巾军中效力,已经做到了千夫长。汤和的这封信,唤醒了朱元璋那颗骚动的心,他是一定要干点事的,只是一直没有找到方向,这封信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为他指明了方向。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悄悄地离开了皇觉寺,投奔起义军去了。
因为有见识有担当,朱元璋很快就成为郭子兴的心腹,但是他发现濠州城里的农民军将领,整天不思进取,热衷于争权夺利,跟他们混日子根本没有前途。于是他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一条路来。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到家乡募兵,徐达、周德兴和郭英这些小伙伴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一传十十传百,一些同乡熟人也前来投靠,很快他就募到了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次募兵来的700多人,都是淮西人,他们在以后的武装斗争中,逐渐成为朱元璋的核心班底,其中有二十四人表现突出,成为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史称“淮西二十四将”。
后来,以李善长为代表的一批文化人也参与进来,朱元璋的文臣武将就都齐全了。
明初,朱元璋开始论功行赏,封了六位公爵,二十八位侯爵,两位伯爵。六位公爵都是淮西人 : 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而对来自浙东集团的刘伯温,仅仅封了伯爵。当时,明朝的中央政府设有丞相,由李善长和徐达这两位淮西人担任左右丞相,可见淮西人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然而,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随着淮西集团势力的不断膨胀,独揽大权的朱元璋越看他们越觉得别扭,他担心有人惦记他的皇位。
在对待丞相这一职位上,朱元璋就有些纠结。自古以来都是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而丞相就是士大夫的代表,他们组织内阁,管理政事,并向皇帝负责。朱元璋先是对丞相的人选不放心,翻来覆去不知道用谁合适,他甚至半真半假的让刘伯温来当丞相,吓得刘基连连磕头作揖,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起用胡惟庸。
胡惟庸也是淮西人,龙凤元年(1355年)投靠朱元璋,早期的他文不能出谋划策武不能上阵杀敌,所以一直默默无闻。后来与李善长攀上了亲戚,再加上俩人还是同乡,从此官运亨通。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李善长是淮西人的领袖,胡惟庸则是他的接班人,在这两任丞相的努力下,淮西朋党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引起了朱元璋的警觉。
朱元璋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一旦他感觉到皇权受到了威胁,大开杀戒就是不可避免的。
通过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和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朱元璋共屠杀近五万人,淮西功臣也被屠杀殆尽,以至于“靖难之役”中朝廷已无将可用。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并灭其九族。
胡惟庸案的影响长达十年之久,受其牵连被屠杀者多达三万余人,包括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和家族七十余口一并被处死。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被杀戮者多大一万五千余人。
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对于胡惟庸勾结倭寇谋反一罪,当时便有人怀疑,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实际上,所谓的胡惟庸案只是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团灭淮西集团也仅是表面现象,只要你威胁到皇权,无论淮西还是浙东,结果就是你死我活。
朱元璋彻底废除了中书省,连丞相都给砍了,胡惟庸成功的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