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

实拍:李家下村社火,隆重浓郁的乡村年味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9-29 12:22)
文章正文

七律    新韵

原来年味在深山,猎猎彩旗锣鼓喧。

一曲俗歌龙虎跃,千槌俚乐祉福传。

神娱愿祈调风雨,器舞春惊动地川。

更喜如今政策好,淫邪驱尽换新天。


       在陇县(古称陇州,习惯沿袭)几乎人人会耍社火,村村都有社火队伍,化妆,道具,表演代代传承,并且不断创新,发展,在大年间村中自发组织表演,祭祀,娱乐,是陕西特有的最热闹最具年味的活动,其脸谱绘制更是曾多次亮相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06年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华夏一绝。

         一到过年,就开始开关注陇县各村的社火活动时间,自初三起,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村子在组织社火,有时因下雪山路不好走,有时是太远,有时自家有事走不开,终于初九赶上了李家下村的表演。

         拍摄李家下村社火共四个步骤:化妆,敬神,踏庄,地台社火。化妆,敬神无须解释,踏庄便是装扮停当的社火队员,敲锣打鼓的各家各户串走,一来送上喜气祝福,二来驱邪避恶,三来通知观看地台表演。地台社火自然是在一个场地上表演他们的绝活了。这次李家下村的社火包括两位本村的化妆师,若干打下手的村民,八位锣鼓镲手,二十几位男女表演队员。一个百余户人家的村子就可以把社火活动组织的规模宏大,有声有色,足见陇县社火的群众基础之厚了!凑巧的是临村今天也举行社火活动,双方皆友好的互相助兴,友情踏庄,使得本来就火热的社火队伍声势倍增。当然也免不了暗自较一下劲,比比谁家的更受欢迎。

        但见两只队伍游龙般穿梭在巷道房前,双方锣鼓声比赛般的一浪高过一浪。彩色的行头将冬日萧瑟荒僻的山村都烘热了。跟随着队伍奔跑看热闹的小孩忙乱的一会跑东一会跑西,脸上的兴奋感染的大人们也忍不住亦步亦趋的跟着社火队伍跑。        

         这些年大家都感觉年味淡了,再也找不到小的时候那种盼年,盼穿新衣,放鞭炮的感觉了,在城市,商户歇业,市场空空,鞭炮放的稀稀拉拉。只有一家人团聚吃团圆饭的时候才有些过年的感觉。而到了陇县村庄里,门前廊下到处披红挂彩,小孩子穿新衣,戴新帽,吃着因过年,大人放纵才给买的美味零食,噼啪放着鞭炮,村村热热闹闹的耍着社火,隆重而充满仪式感。从村子里的房子和孩子们身上穿着的衣服来看,房子墙皮祼露,孩子在年间身的衣服也不算好,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对过年的重视与对来年好年景的憧憬。庆祝一年的收成,祈福来年的风调雨顺,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这才象是过年嘛,这才是我们心里中国大年的味道!


         陇州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灿烂的民间文化艺术。冠有民间艺术之乡的陇州社火已有 2200 余年的历史。其规模宏大,形式多样,有重现古战场的马社火、玄妙险峻的高蕊,意趣横生的跷板、粗犷膘悍的背社火、威武雄壮的锣鼓队、传神夸张的社火脸谱等,它根植于人民群众中,传承着民族民俗风情,散发着泥土气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陇州社火以凝重的历史气息、浓厚的乡土气息、淳朴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时代气息,以更新的内容、更高的艺术展现了陇县人民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陇州社火由来已久,它可以说是陇州民间艺术的一绝。社火艺术有其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它表现规模大,气氛热烈,场面热闹,表演集中,是一种综合性的广场表演艺术,这种表演艺术是其它艺术表演无可比拟的,其特点:一是社火活动始终贯穿着祀神的宗旨;二是社火活动由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三是耍社火是群众精神凝聚力的具体体现;四是社火节目丰富风格独特;五是社火阵容的庞大可包揽一切。

        “ 社火 ” 是节日迎神赛会扮演的杂戏杂耍。 “ 社火 ” 的渊源是在祭祀土神谷神的活动中,逐渐加进了其它杂戏杂耍的 “ 百戏 ” 广场娱乐活动。起初,人们把社火称之为社虎,作为民间趋吉避凶的社祀方式之一,以后逐渐演变成了迎春贺年的娱乐活动。 陇县社火起源于宋元,普及与明清、盛行于民国,发展在改革开放的 80 、 90 年代。现已发展成有固定脸谱、服饰、道具和表演时间的群众性民间艺术娱乐活动。 每年春节期间,各乡村、工厂和国家企事业单位都装扮社火,农历正月初二开始,走乡串户,过街入巷,向人们进行拜年迎春祝贺游演。正月十五元宵节,集中在县城游演,扮装团队多达二百余个,游演者达四五千之多,数万群众到县城观看,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轰鸣,彩旗飘扬,绚丽多姿,成为一大景观。据有关专家考证,陇州社火是我国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民间文化历史遗存。
         陇州社火的种类有马社火、背社火、抬社火、高芯、高跷、车社火、秋千、跷板、舞狮舞龙、耍大头、古参军、竹马、旱船、刀舞、棍舞、秧歌舞、腰鼓舞等二十多个种类。 陇州社火的表演形式,除高跷、步社火配唱曲调兼表演外,其它绝大多数是造型艺术。表演内容多取材于神话、历史演义、民间传说故事,也有求吉庆,颂政通人和,宣传社会发展等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年元宵节均举办社火大赛活动,使各乡村的社火表演队伍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上丰富多彩,也增加了宣传党的好政策,宣传计划生育,尊老爱幼,扶贫帮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烤烟生产、科技兴县等发展农村经济的现代生产生活内容。人民群众把每年元宵节 “ 赛社火 ” 闹花灯看作过年的最大喜事、乐事,有 “ 小初一、大十五 ” 的习惯称法。人们通过耍社火,看社火来诉说一年的丰收喜悦,比群众的精神士气,祈求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人民幸福,国泰民安。


2     P▼最先上好妆的的社火队员在抽着烟,闲聊等待
&690

3    P▼陇县社火的脸谱非常专业吧?曾多次亮相中国非物质遗产博览会,这是本村老艺人化的妆。用色绘画非常考究。
&690


4      P▼陇州社火作为古陇州先民图腾崇拜、祈天求福的一种民俗礼仪活动,两千余年繁衍不衰,传承至今,以其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而名扬天下,是我国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民间文化历史遗存。


&690

5    P▼ 陇州社火形式多样,有重现古战场的马社火、粗犷剽悍的背社火、玄妙精彩的车社火、意趣横生的跷板、形式多样的狮子、旱船地社火表演、传神夸张的脸谱社火等。

&690

6    P▼ 2003年被陕西省命名为“民间社火之乡”。2007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陇州社火游演被誉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690

    P▼几位女社火队员,都是本村村民,妆上了一半,在炉子边烤火,等待勾勒眉目红唇。
&690

    P▼ 村中的老艺人在为一个女花脸化妆。虽然只是本村的表演,但一笔一划,一丝不苟。这是个满脸妆,不用戴髯口。

&690

9    P▼,孩子们调皮兴奋的敲锣打鼓。他们从小就受这种环境熏陶,长大了自然而然会加入社火队伍,传承发扬。
&690


10     P▼黑色髯口拿在手上,这又是另一张脸谱,穿上甲靠,八只护背旗身后飘洒,很威风呢!
&690

11    P▼这是另一位女化妆师,也是本村村民,再化一个祝英台的小生妆。
&690

12    P▼这是一位女武生,很帅气!
&690

13     P▼一个脸谱终于接近尾声了,这张脸谱好复杂呢,不知道这老艺人的胸中还藏有多少种脸谱。每一张都是这么漂亮!
&690

14     P▼,漂亮的小男孩,十六岁,他的角色是唐僧
&690

15    P▼,妆成后,另有打下手的村民帮助换衣,黄色僧衣,红色袈裟
&690

16     P▼,僧帽戴上,唐三藏这就活灵活现了。
&690

17     P▼抱着孩子等待观看社火表演的村民,小孩虎头虎脑的很可爱。
&690

18    P▼小孩们兴奋的玩闹着等待社火表演开始。
&690

19    P▼村中的一只秋千架,小孩子们都会荡,胆子很大。荡得很高。
&690

20     P▼临村的社火队伍友情来踏庄了。据说那个村子只有几十户人家,但看这社火队伍,化妆,服装丝毫不逊。

&690


21    P▼ 古陇州,是黄河流域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昔日,曾使秦皇涉足、汉武揽胜、唐宗巡幸、戌边将士旅居、诗人墨客为之赋兴吟颂。

&690

22    P▼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灿烂的陇州民间艺术。陇州社火,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形式多样,表演精彩。有尤显古战场的马社火、玄妙险峻的高芯、意趣横生的跷板、粗旷彪悍的背社火、威武雄壮的锣鼓队、传神夸张的社火脸谱等,它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传承着陇州民俗风情,喷芳着泥土气息,以其自娱性的强大生命力而丰富着中外文化。 


&690

23    P▼陇州社火历史悠久,据陇县旧志载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它从上古祭祀土神“社”日和祭祀火神的迎神赛会活动中产生,经世代传承,繁衍不息,种类在增多,技艺在提高,规模越来越大。陇州社火的种类与内容:陇州社火有马社火、背(陇县称挈)社火、抬社火、山社火、车社火、芯子社火、高跷社火、秋千社火、跷板社火、步社火、地台社火,还有舞狮、舞龙、 耍大头、古参军、杂耍、竹马、旱船、舞刀、舞棍、秧歌舞、腰鼓舞等20多个种类。 


&690

24    P▼陇州社火的表演形式:除高跷、步社火、地台社火、竹马、旱船、刀舞、棍舞在表演时配有鼓乐、弦乐与配唱外,其它社火主要是造型艺术。 


&690

25    P▼陇州社火的主要特色:一是马社火是陇州社火的主要特色,它威武雄壮,阵容庞大,乡村均有。二是高芯、背社火、山社火、跷板社火、秋千社火,造型悬妙,提人心神。三是陇州社火脸谱化妆传统、细致、奇特,人物面部用特殊技巧夸张造型,使个性突出。四是陇州社火锣鼓队阵容庞大,有百面锣鼓队,有古代军鼓乐的遗存,节奏激烈,气势磅礴,震耳欲聋。五是群众乐于义务参与。六是争相接待,鞭炮相迎,礼品相赠,老少喜爱,城乡欢腾。七是社火出演前后祭祀神灵,社火前扮黑虎灵官开道,天官财神驱邪纳财求吉祥。八是陇州人赛社火千余年来已成习俗。

&690

26    P▼戴着虎头帽的小孩,这样的帽子现在村里的孩子很少戴了,工艺非常复杂,孩子奶奶一针一线又缝又绣,很多天才能制做这么一顶。
&690

27    P▼李家下社火终于上场了。
&690

28    P▼祀祭一般是不允许拍照的,留些遗憾,现在开始踏庄。
&690

29    P▼踏庄需要两个小时,虽然村子不大,住户也不过几十户,但他们热情洋溢的来回反复游走,把过去邻里间亏欠的热情似乎要都补回来。
&690
30    P▼古陇州是先秦设都,历朝设州的“三辅之地”。州、县的各项祭祀活动盛行,祭社活动的社火内容不断扩大,由起初的集民间音乐、舞蹈、诗歌曲调、龙舞杂耍、锣鼓为一身的戏剧形式,发展到有固定的造型形式。经古陇州历代民间艺人的世代创作、升华,陇州社火已到美妙绝伦,炉火纯青的高雅艺术境界。

&690
     

31    P▼近年来国外友人,市、省、中央电视台记者多次采访了陇州社火,2006年2月,陇州挈社火受广东省吴川市邀请,参加了全国民间艺术飘色活动,获铜奖,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与赞赏。2003年,陇县被陕西省命名为“民间社火艺术之乡”荣誉称号。 

&690

32    P▼注意观看,每一张脸谱都是绝无相同,都是出自那一个村民艺人之手。
&690

33    P▼这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了,社火队的每一个妆都是有讲头的。

&690


34     P▼非常隆重而具仪式感,让人心生欢喜却满怀恭敬。
&690


35    P▼陇州社火从妆扮到游演,都有一套十分繁杂的工序和过程,并有相当多的服饰、蟒靠、头盔、枪刀棍棒等把子道具。由于妆演社火大多是历史人物故事,所以服饰、头盔、把子全是古戏剧形式出现,所以社火会箱具投资特大,而价格昂贵。为了解决资金困难问题,至明清以来,陇州出现了许多社火服饰、头帽、把子、锣鼓等制作专业户,城关镇、东南镇、堎底下镇等有制作户达50余家,制作出社火服饰、蟒袍、甲靠、凤冠、霞披、刀、枪、剑、戟、鞭、锤、把子、鼓、锣、钹等数万件之多,150余个品种。这些自制服饰刀具夸张性很强,服饰珠露晶晶,刀棒镶嵌闪光,把仗换成金属管,更显豪华气派,威风凛凛。社火锣鼓队规模宏大,有百面锣队,有车拉大鼓、战鼓,小到身背的腰鼓。有号角队等。高芯社火的芯子钢、铁、木架造型,由本村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制作。挈社火用的木背架制作有一角架、二角架、三角架。车社火自制大型高架、转盘架、秋千架、跷板架。山社火表演时自制高山流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等各式动态造型骨架等。这些服饰、头盔、把子、锣鼓、芯子架子已是妆扮社火必不可少器具,它发挥了各类艺人的聪明智慧,也为耍社火节约了大量资金,使社火扮演经久不衰。   

&690

36    P▼踏庄也许可以理解为队伍的足印踏遍村子里的所有道路和村民家的院子。

&690

37    P▼地台社火,由四处游走踏,改为场地表演。
&690

38    P▼这个门楼是李家下村委会的大门,很简陋。也独特特色。
&690

39    P▼临村的社火队伍友情表演结束,离开李家下村,而李家下村社火队伍也礼尚往来,赶赴临村表演捧场。
&690

40    P▼可爱的孩子,一脸天真与淳朴
&690

41    P▼村子在山凹里,比较闭塞了。&690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