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

社火介绍.pptx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9-16 10:07)
文章正文

社火
1
整理ppt
社火(She huo)是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社火"来历源远流长,史料称:"社火,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 又称:"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

原始社会中,人类为战胜野兽而生存,常在猎兽之后庆贺,或聚会扮兽庆贺,教育后代,树立智、勇、谋各方本领。这是最早的扮兽戏和"村傩"活动。农家以户族设"堂",以村、堡设"社";与"社"有关的事称"社事",诸如"香火朝山会社"、"社火会"、"孝义会"、"自乐班会"、"曲子会"、"吃割食"(有地方称吃合食,也有的县乡称'吃割四',买卖土地写契约,让四邻同意、最后划押写契,四邻不找麻烦)等等,把各种不同爱好的人组织起来,设会头,订会章,收会(社)员,交会费,有一定的感召力量和威望,遇有不规行为,也有权力处理。这种会社,每逢迎神报赛、庆贺集会,必然举行游艺活动,锣鼓火把助威,狮子龙灯游行,人群相随,显然是"人威"助长了"神威",就形成了"社火"风俗,它与民间的"香火"还愿风俗(庙会风俗),如同挛生姊妹,正像民俗所述:"社火娱神,香火娱人"。其含意深邃而味长。
2
整理ppt
(一)陇州社火的起源及发展
陇州社火约有2000余年的历史,盛于宋、明、清时代。

据陇州旧志载,早在秦汉时陇州民间就有“百戏”游演活动。公元前209年,古陇州人根据黄公伏白虎事编演“角抵戏”《东海黄公》。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年至十三年,陇州有“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诡状异形,以秽缦为欢乐,内外共观,兽不相避”的记载。
3
整理ppt
明清时期,陇州各古庙会戏唱斗台,全县各家社火昼夜不绝,随场变演,已形成赛社火的风习。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陇州社火表演已达空前,全县200多个行政村共有“社火会”300余家。规模越来越大,内容更丰富多彩,表演技艺更加精湛感人。而且一直保留着古朴原始的装扮形式。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陇州社火游演大赛”,传承发展了民间艺术。
4
整理ppt
(二)陇州社火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陇州社火的种类有:疙瘩脸、血社火、马社火、 背社火(即挈社火)、抬社火、山社火、高芯、高跷、车社火、秋千、跷板、舞狮、舞龙、耍大头、古参军、竹马、旱船、刀舞、棍舞、秧歌舞、腰鼓舞等。
5
整理ppt
1 疙瘩脸
疙瘩脸社火是陇县独有的一种社火脸谱形式,角色取材多是戏曲故事中的典型人物。所谓疙瘩就是将特制的鸡蛋壳贴在角色的脸上或额头,夸张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以前这些脸子比较平淡,扮上疙瘩脸后,就神气多了。我们选择的角色都是一些有个性、脾气暴躁而又威猛无比的人。”
疙瘩脸谱社火的人物大多取材《封神榜》 《三国演义》《杨家将》和《岳飞传》等一些历史名著和传说中的人物。比如黑虎灵官、闻仲太师、纣王,还有关公等。
6
整理ppt
陇县疙瘩社火关键在于化妆。这个疙瘩的原材料实际上就是鸡蛋壳。根据角色的需要而截取不同大小的鸡蛋壳,然后用纸将开口处糊起来,再把鸡蛋壳和扮演者的脸粘在一起。社火人物的化装和一般的社火脸谱化装没有太大的区别,鸡蛋壳上也会画上各式各样的线条和造型。只是在选择扮演者时,要考虑到后期的粘贴,得找一些脸盘大的、脸较平的人来扮演这样的角色。
为了粘贴牢固,以便在表演中不掉下来。不用胶水,也不用糨糊,用的是鸡蛋清!
7
整理ppt
8
整理ppt
2 血社火
血社火是以水浒武松杀西门庆为武大报仇的故事为题材,表演内容主要以斧子、铡刀、剪刀、链刀、锥子等器具刺入西门庆和其他坏人头部,使社火的内容恐怖血腥且十分逼真,故叫血社火。又叫快活。
取名“快活”有两种意思,一是取《水浒》中地名,即“快活林”;二是取其意,即铲除了为非作歹的恶人后人心快活。 “快活”表现的就是《水浒》中武松为兄报仇,杀死谋害武大郎的奸夫淫妇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具有惩恶扬善、威慑恶徒的作用。
9
整理ppt
血社火,是以表现血腥恐怖为特色的一种社火形式。它的特点是奇特、神秘、恐怖、快活。
比如有大铡刀劈入脑门、满脸血流而显其血腥,但其实它为惩恶扬善之意,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据原民载及现在阎家庵村血社火第五代传人梁有和介绍,陇县血社火起源于民国,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民国初年,有一个以走江湖、耍把戏、卖刀疮药为生的河南偃师籍人魏世杰来陇途径宝鸡香泉时,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