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

漫游武威丨武威打卡宝地,百年文庙的沧桑与变迁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9-12 05:56)
文章正文

时光流转,千言万语,诉不尽文庙的厚重历史。一眼百年,沧海桑田,光阴在武威文庙留下的痕迹,承载了几多寒窗夙愿,积攒了多少文化内涵。

初春,被和煦的春风轻抚着的武威文庙,历岁月沧桑岿然屹立。殿顶飞檐凌空,脊兽端坐檐角,雕梁画栋,灰瓦红墙,无不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古庙流光,留下百年印记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武威文庙,就隐藏在武威人声鼎沸的闹市区。

武威文庙是河西走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庙,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崇文街172号,始建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历经扩建,规模庞大,号称“陇右学宫之冠”,至今已有500多年,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由儒学院、孔庙、文昌宫三部分组成。文庙内最引人注目的是文昌宫桂籍殿外挂着的四十四块密密麻麻的匾额,内容丰富,书法卓越,雕刻精美,时间最早是清康熙三十四年,最晚是民国二十八年。

走进文庙,站在庄严、古香的门坊下,自己仿佛就成了孔子的弟子,听到了穿透千年时光而来的圣人之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

历经沧桑文脉在,栉风沐雨而不衰

武威,这座千年古城,既是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曾一度是我国的三大文化中心,据说唐玄宗都曾到武威观花灯,可见当时武威经济文化的兴盛程度。

自西汉设武威郡始,就历经战乱动荡,公元3世纪前后,北方地区山河动荡、风雨飘摇,但凉州却安如磐石,中原文明,再一次随着大批文人士子前往河西地区避难而西移,使武威成为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301年,凉州来了一名刺史,张轨。

张轨到凉州上任后,第一件事是剿灭叛贼,第二件事是安抚百姓,第三件事是崇文办学,将华夏的文化、礼仪尽心实践。针对当时社会混乱、“学业沉陨”的状况,置崇文祭酒管理文化教育,“立学校以教九郡胄子(贵族后裔)五百人”,以起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还屡屡遣使持节,厚礼征聘境内知名学者任职或讲学。张骏还开辟专门的场所,设立专门的机构,开展了三次规模较大的学术活动。

这些措施奠定了五凉时期以敦崇儒学为基础的文化教育政策,其余四凉相沿不变。如西凉初建,即大兴学校,兴办教育,倡导儒学。北凉则尊孔读经于庙堂之上,沮渠蒙逊父子还数次遣使奉表江南刘宋王朝,求取大量经史子集,并献去不少河西学者的著作。

五凉时除官办公立学校外,民间私学也很昌盛,这是儒学兴盛的又一个标志。《晋书》为凉州不少私塾大儒立了传,他们著书立说,广招学士,一时儒学之风蔚起。五凉私学传授的成就,也反映在师承后继者的学业开拓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上。前凉程骏,曾任东宫侍讲,后任北魏著作郎;北凉江强,先随祖先避难凉州,后拜北魏中书博士;北凉常爽,寓居凉州,后在北魏立学馆,授徒七百余人;儒学大师胡辩从凉州东徙洛阳,授业弟子千余人……这样,就使得武威的文化教育事业长期繁荣昌盛,儒学兴盛传播。到了明代回归中原王朝后,凉州卫作为明代北边长城沿线的重镇,在庙学合一制度和明代独特的都司卫所制度下因军设教,武威文庙应运而生,发挥着祭祀孔子和传授儒学文化的双重功能。

武威文庙内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众多的匾额,多达44块。保存在桂籍殿卷棚下,这些匾额涵盖了从康熙到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其内容有“天下文明”“书城不夜”“辉增四垣”“文明长昼”“辉腾七曲”“桂箓垂青”“聚精扬纪”等,其中“天下文明”匾额是武威人牛鉴所书。如今,从武威文庙文辞典雅的匾额中,从那些优美的楷、行、隶、篆的气息里,依稀能望见当年饱学鸿儒、地方名流、名师学子的翩翩身影。这些匾额宛如璀璨星光,点缀在壮伟宏耀的“陇右学宫之冠”。

陇右学宫之冠

已有500多岁的武威文庙保持着庙学合一、文昌宫与孔庙和而不同的“三足鼎立”整体格局,保留了从明代至民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整个文庙的建筑,格局可以说精湛绝妙到极致,每一处房檐、雕纹都可以独立成势。通过日常维护、定期修缮,文庙一直保持着这样雍容古雅的气质。1996年11月20日,武威文庙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宫以桂籍殿为中心,前有山门、过厅,后有崇圣祠,中为戏楼,左右有牛公祠、刘公祠。孔庙以大成殿为主,殿前依次有状元桥、棂星门、戟门,后有尊经阁。凉州府儒学,现仅存忠烈祠和节孝祠两组建筑。

棂星门正南方,是一堵高大的影壁。影壁是古代庭院中的附属建筑,设在门外正对大门处,是隔离院内外的屏障,又是区别院主人身份,显示荣华与富贵的一种标志。文庙影壁宽阔、高大,壁身内外均涂赭红色,周边则是一色水磨青砖,外观古朴、凝重、典雅且醒目,内部则与庄严肃穆的古建筑群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影壁两侧各开小门,朝东的叫“义路”,往西的称“礼门”。由“义路”进入庙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型的拌池。池上有一座石料拱桥,名“状元桥”。

棂星门是明正统时建筑的一座木质牌楼,四柱三间,翘檐飞角。穿过棂星门,就可看到戟门,戟门两侧是乡贤、名宦祠,为供养社会贤达和清官牌位的地方。戟门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门,大成殿建在宽阔的石筑台基上,雄伟而壮严,保留着宋元建筑风格,大有至圣至尊的气派。

大成殿建在两米多高的台基上,歇山顶式,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周围绕廊,檐下施二翘五踩斗拱,拱出翘较长,而且粗大,尚保持宋元遗风。大成殿是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画像、牌位和每年例行祭孔的地方。现在所供,为新塑的孔子及其弟子的塑像。大成殿之后的尊经阁,是整个文庙建筑中最为高大的一组重楼建筑,台基高三米,三层重檐歇山顶式,面宽五间,进深五间,周有绕廊,廊柱间的排列呈典型的清式矩形排列法。三层重檐的翘角上悬有风铃,微风吹过,铃声丁当,既驱走了在檐下做巢破坏建筑的鸟鹊,又为肃穆庄严的古建筑增添了几分轻松活泼的气息。

武威文庙不仅育学子褪蒙昧,传大道以济世,还铭刻着儒家传播、人文蔚起的城市记忆,烙印下武威儿女从未间断的文化守护与精神追求。每到中考、高考等一些大型考试的时候,武威文庙也会迎来诸多考生祈福明志,以求在考试中金榜题名。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