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纳福瑞,笑迎新春来#
漳县小曲
漳县小曲主要分布在漳县武阳镇、盐井乡、三岔镇、殪虎桥乡、大草滩、武当乡、新寺镇等地的各乡村中,于2014年5月列入市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小曲”是“眉户”的另一一种名称。它常以“地滩”的方式活动演出,与大戏相比规模较小,故其名日“小曲”。而“漳县小曲”是在原“陇中小曲”传入漳县盐川古镇的基础上发展和变异的产物。据有关记载,漳县小曲形成于明末清初,兴于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曲目极为丰富。后陆续出现了“道情”、“秧歌”、“小曲”、“社火”等民间艺术表演,田间地头也有遥相对唱的“山歌”、“花儿”。到清顺治末年至宣统元年全县乡镇均有小曲班社。传统代表曲目有采花调、西京调、岗调、东调、大东调、紧诉、慢诉、越调等;道光年间,小曲形成了“群唱”等多种表演形式。漳县小曲流行于陕、甘、宁、青和山西、湖北一-带,但她的胜地是太白山麓的两个地方一眉县和户县,那里是牧歌、樵歌、情歌的发源地。传入陇中地区各大名镇中,在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盛极一时;“小曲”被誉为关陇地区的“秦声秦韵”。漳县小曲的唱腔,唱词及演唱形式独其黄土高坡的地方特色,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有联唱,分唱,对唱唱腔委婉流畅,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唱词多取决于民间故事乡土生活,传统戏曲,历史小说等。其演唱形式有“地摊子”化妆演唱,多在春节期间配合“社火”进行演出,也为庙会、传统节庆、为富户祝寿及红白喜事等助兴庆贺专场演出。漳县小曲方言土语的巧妙运用方面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与魅力,富有地方的艺术美感,同时对研究当时社会发展及历史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END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