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鹰眼荷鲁斯 历史心发现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在唐朝的军事史上,吐蕃一直是躲避不了的对手。虽然不是传统游牧强敌,却在地缘位置上卡主了唐朝的后背。在其鼎盛时期,吐蕃几乎切断了唐朝与外部世界的大部分交通渠道。分布在西域沿线的唐军,就是吐蕃人重点攻打的对象。
吐蕃对河西的威胁
安史之乱后 唐朝将大量的西域驻军东调
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西北地区的兵力大量进入东方平叛,唐朝的西北军镇开始不断地遭到吐蕃人蚕食。吐蕃深知河西走廊是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很容易从南北方向上截断。所以他们对于河西走廊的进攻策略,主要是从东向西逐步推进的。这样的战略主要是为了切断中原和西域的联系,为日后蚕食西域做准备。
公元763年,吐蕃人已经攻陷了兰、河、鄯、秦、成等州。一年之后,吐蕃和回纥大军在仆固怀恩的指挥下侵入关中,长安告急。面对京师的威胁,河西节度使杨志烈为了缓解关中的压力,于是派出了5000名河西镇最善战的部队突袭仆固怀恩的后方基地灵武,缓解关中的压力。虽然这支援军在回师的仆固怀恩和2000吐蕃兵的夹击下损失惨重,但是杨志烈将牺牲视为理所应当,让河西镇的士卒十分寒心。不久,吐蕃人又大举入侵凉州。由于士兵大多不愿意为杨志烈效力,所以凉州迅速沦陷。
唐朝的河西驻军 位于吐蕃扩张的首要位置
公元766年,吐蕃军再次攻克甘州和肃州,河西咽喉之地接连丧失。除了吐蕃,为了抵御党项等部族的入侵,唐朝还需要从774年起,召集各个藩镇的精锐力量到京师西北的八个军镇和长安防御。这其中不乏河湟、北庭、朔方五原的精锐部队。这样一来,河西地区的防务越发空虚。
河西沦陷的恶果,不仅在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敌人可以彼此勾连。在玄宗时期,这里繁盛的军马场曾经养育过40万匹战马。但现在被吐蕃人攻克,导致盛唐时代河西和朔方守军极高的战马装备率成为历史。唐军在和周边对手的战斗中,陷入了更加巨大的劣势。
吐蕃的咄咄逼人 让唐朝失去了很多战马产地
风暴之外的西域孤军
唐朝的安西与北庭两大都护府
与此同时,在陇西地区沦陷后,西域的唐朝孤军也一直在努力支撑。得益于西域的国际局势,远离长安的当地居然暂时比较平静。西边的阿拉伯阿巴斯王朝,在怛罗斯之战后没有要大举东进,翻越葱岭的意思。北方的突骑施在苏禄死后,发生了黄、黑二姓的持续内讧。取代东突厥的回鹘人,此时尚远在漠北而未染指西域。此外,吐蕃优先攻略的是唐朝的河西地区,所以西域地区暂时孤立于风暴之外。
公元762年,吐蕃人短暂地攻取过伊州,但是次年就被北庭和安西的守军夺回。由于安西和北庭的汉族驻军数目较多,而附近的于阗、疏勒、焉耆三国的君主对唐比较友好,所以这些区域得以坚持一段时间。由于安西诸属国王仍皆对唐始终不渝,唐代的机构和组织大都得以保存,并在有序的状态下运作。唐人和西域人的村落比邻而居,各个级别的官府中同时存在胡汉官吏共事。
汉胡共处的西域 坚持着固有的行政结构
除了民事机构外,负责财物出纳的孔目司、 负责招待外国来使的宴设司、负责修建水渠的掏拓所等机构还在有序地运行,各个交通要道上都有守捉,戍堡,烽燧等防御设施,监控入侵之敌。
在失去内地联系的情况之下,将士们完全靠自己给养。郭昕遂带领将士们开荒屯垦,在将士和当地百姓的劳作下,戍边的粮饷基本得到保障。直到今日,还能在库车等地发现唐军屯田的遗址。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郭昕还下令自铸货币。在阿克苏等地的唐代遗址中,曾出土大唐将士们自铸的大历元宝、建中通宝,以及大批“元”字钱和“中”字钱等钱币。
今天在西域地区还能发现唐朝时的遗址
但在军事上,唐军由安史之乱前的进退自如,变成了依托城镇的被动防御。连机动的防御都变得比较困难。因为士兵和战马的缺乏,唐军经常陷入与对手一城一地的争夺。
很明显,半农半牧且善于建造石质堡垒的吐蕃人,自己就有很不错的重步兵战斗传统。吐蕃重步兵身披覆盖率极高的精良铠甲,只露出2眼,使用剑和比唐军步槊更长的长枪作战。方阵的前排阵亡,后排就补充上去,非常考验单兵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在以战死为最高荣誉的激励下,只有遇到重大打击,才会选择却退。在之前的唐藩战争中,唐军经常可以采用重骑兵冲击或者精兵夜袭的方式,快速袭击吐蕃人。但是随着精兵和战马产地丧失,这种战法难以施展。而以坚韧的重步兵打消耗战,却又是吐蕃的专长。所以时间隔得越长,战争的天秤就会向着不利于唐朝一方发展。
吐蕃人有着深厚的重步兵传统
中原的变数
正在进攻唐朝城池的吐蕃人
一直到781年,郭昕派出的使臣才与朝廷取得联系,此时距他来到西域已过去整整十五年。但西域唐军不知道的是,在此期间,河西和长安的局面又经历了一系列巨变。
唐德宗为了削弱国内藩镇的势力,而在边疆问题上选择了退让,甚至默认吐蕃和唐军分别各自保有现在占据的疆土。双方不得越界屯田和建造堡垒,事实上默认了吐蕃对于河陇领土的占有。唐德宗的对外妥协-对内收严的政策,搞得各个藩镇人人自危。最终引发了朱滔、李希烈等人的叛乱。用于镇压叛乱的泾源军因为待遇问题和唐德宗对外忍让态度,也造反并占领了长安。
唐德宗对外软弱 结果让内部兵变逼出长安
吐蕃看到唐朝天子再度出奔,于是主动提出帮唐军平叛,以此要挟唐朝的土地,达到进一步侵占唐朝土地的目的。为了平叛,唐德宗短暂地提出向吐蕃借兵,并以赠送安西和北庭土地的条件。这无疑是出卖了依旧在西域死守的唐军,也给了吐蕃人吞并西域以名正言顺的理由。但是在唐军的镇压叛乱和朝中文武大臣的反对之下,唐军仅仅凭借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所以唐德宗在意识到对待边境战士不公的严重后果,取消了原定的割让安西北庭、召回郭昕等人的计划。还派人并取道回纥,对郭昕等人予以封赏,并用一万匹绢帛作为对吐蕃人“善意”的答谢。
感到被戏耍的吐蕃人也怒不可遏,马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势。以沙洲为代表的盐、夏、银等州县。再次受到了吐蕃入侵。所有的野外牧场、农田均被捣毁,汉人只能战战兢兢地闭门守城。在一番掠夺后,河西地区只有沙洲的敦煌,更远的吐鲁番西州、哈密的伊州等地没有沦陷。
在沙洲,本来当地大族周鼎准备召集全城军民焚毁城市,穿越大漠,借道回鹘回归唐朝。但是却遭到了当地军民的反对。于是在兵变之后,阎朝成功地领导沙洲军民。以贸易积累的雄厚财力作为后盾,击败了吐蕃的多次围攻。最后到了公元786年,城中弹尽粮绝,阎朝在以吐蕃不摧毁城池,不放逐城中军民的前提下有条件投降。让沙洲免于遭到大规模破坏。
虽然阎朝投降了,但是保护沙洲城池的举动意义却十分重大。从汉武帝开辟西域以来,沙州就是南北丝路商道的起点。西有白龙堆沙漠,南有祁连山河雪水形成的党河滋润,东有三危山,是河西城镇中位置最险要,也是贸易最发达,经济最富庶的城市之一。
敦煌所在的沙洲是河西走廊的重镇
依托这里的农牧业和贸易经济,五胡时期的前凉曾以此为中心立足西北,对抗来自中原的胡族势力,让这里古风犹存。后来李唐王室的先人也是长期经营过这里,以此为基地打下根基,成为北魏的奠基家族之一。经过南北朝时代的运作,这里还成为了汉传佛教的重镇。
宗教中心加贸易重镇的地位,让这里免遭同样信佛的吐蕃人的破坏。所以后来的唐朝使节经过这里时,认为河西四州中只有沙州的语言文化、民风服饰和内地大致相同,其他地区已经吐蕃化。因为有这样的文化和家族组织根基,后来的张议潮也是以此为中心创建了归义军政权。在保全河西唐文化方面,敦煌的作用功不可没,但这已经是后话了。
沙州也是汉传佛教的一个中心
最后的坚守
孙悟空的历史原型 悟空 也生活在这个时代
虽然条件更加艰苦,直到公元789年,还有僧人悟空取经从印度东归,途径龟兹。当时四镇的建置依旧完好,节度使坐镇安西,各个属国和唐的关系比较和睦。
但在悟空取道回纥离开之后不久,伊州刺史袁光庭因兵尽粮绝,举家自杀。同年冬天,吐蕃对北庭都护府发动了大规模突袭,并于次年4月攻克了北庭治所的吉木萨尔地区。
吐蕃人的重步兵与重骑兵
北庭沦之后,节度使杨袭古准备联合回鹘人夺回北失地,但是最终失败。随后敦煌出土的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载,公元790-791年,南疆重镇于阗王国被吐蕃人北征征服。这是安西都护府沦陷的丧钟。
对于于阗的灭亡,于阗王族自己是有预感的。早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初,唐代宗拜尉迟胜为骠骑大将军、毗沙府都督、于阗王,希望他领军回国,主持国政。然而,深知故土危在旦夕的尉迟胜耍了滑头,他效仿汉人的兄弟让国典故,将危险的故土交给了兄弟尉迟曜,还不让自己的儿子回国即位。这一做法其实暗示了西域王族对于残破的唐朝维持西域能力的怀疑。
吐蕃扩张后将安西与北庭全部吃进
白居易的《西凉伎》则通过滞留中原的胡人的命运,从侧面写道了普通西域人对于故土沦陷的悲哀。两个紫髯碧眼的西域杂技表演者,为唐朝将领表演舞狮子,舞得活灵活现。他们是在天宝年间,被安西都护从西域带到中原的。很多年过去了,他们的技艺丝毫未变,和盛唐时代的一模一样。但是这时战报传来,凉州沦陷,内地和安西都护府失去了联络。两个舞狮人向着西方悲哭哀嚎,而观看表演的将军却以此取笑他们。
最后一个老戍卒实在看不下去,出来指责不思进取的将领:现在唐朝的前线已经从安西萎缩到了凤翔,您纵然无力去收复西域,但又怎么忍心取笑亡国之人呢?
尽管西域被吐蕃占领 来自当地的歌舞艺人还是很受欢迎
尽管如此,安西的残局还是因为外力的介入有了一丝好转。在公元791年,回纥可汗一度夺回了北庭都护府城。回鹘军队继续向西,在龟兹地区打败了围困安西都护府的吐蕃兵马,为安西驻军解围。后来回纥又一路西征,降服了一部分葛逻禄突厥,并让他们接受回纥可汗的领导。这几次战胜,暂时为安西驻军争取了一些生存空间。
在丧失了重镇于阗后,剩下的唐军在郭昕的指挥下继续抗战十余年。疏勒城在何时沦陷,史料中没有记载。不过其沦陷时间,应该是在于阗丧失之后。到公元793年,西州所在的吐鲁番地区也被吐蕃人夺走,孤悬于西域的唐人变得越来越难以和内地联系,乃至音书断绝。
回鹘人也一度出兵 控制过北庭都护府
在中原的正史中,比较缺乏对安西守军下落的记载。倒是具有写实风格的新乐府诗,可以旁敲侧击的提供了某些证据。
元稹的一首《缚戎人》,揭示了安西唐军的最后结局。公元808年,龟兹王都在吐蕃军队的一次初冬夜袭中沦陷。唐人在吐蕃的掠夺下骨肉分离,少壮者沦为奴隶,而老者被断足折磨而死。本诗的主角,是一个少年时就到安西戍边的戍卒。他采用昼伏夜出的方式躲避吐蕃骑兵搜捕,最后回到了唐朝的凤翔,却因为裘服披发而被唐军当成吐蕃人捉走。
在不短的时间里 整个西域都听命于吐蕃
吐蕃的统治
吐蕃帝国的旗帜
在唐军最后的抵抗被粉碎之后,吐蕃人将自己的军事封建制度和部落民事制度带入了西域地区。类似于唐代的安西四镇,吐蕃人在南疆盆地设置了四个军镇:萨毗节度、领属地区夷琼节儿节度、吉尔吉特节度、和疏勒节度。在节度之下,是各种各样的地方守军和不同兵种。
在此之前,西域各国就有驿站,和向导护卫等武装力量维护丝路贸易。吐蕃人来到之后,对其进行了保留和改造。吐蕃在西域的地方驻军主要有斥候、坐哨、城镇守军等部队。前两者主要来自于西域本地人和吐蕃人,以吐蕃人为指挥。这些人主要负责保卫重要的商道和水渠,盘查商队文书,防止盗贼侵害农田,也需要监视汉人等有强烈抵抗情绪的族群造反。城镇守军则分布在以前的西域城市和吐蕃堡寨中。
征服西域 也是吐蕃历史上的最高光时刻
在军事补给上,初步进入盆地的吐蕃人主要是携带大量的牛羊进行补给,或者掠夺被占领的城池。但西域地区的绿洲,到唐代因不断的开垦,面积已经大为减少。所以吐蕃军队和随军家属被迫分散到了各个绿洲。他们也被迫放弃劫掠习气,开始了以征收粮食税和商税,外加奴役本地人耕作的模式。吐蕃人将一部分西域土地分割给中小贵族,让他们奴役战俘作为奴隶耕作。最肥美的牧场和田野这划为国有领地,由军队监视附近的被征服臣民,比如于阗人、汉人来集体耕作。此外,来往西域的商队也要缴纳沉重的商税,维持吐蕃驻军开支。
在民事制度上,原有的西域城邦和汉人已经是封建制度下的居民了。但吐蕃人直接打散以前的封建制度和汉人的州府-坊-里,将于阗人、龟兹人、吐谷浑人、羌人、汉人、粟特人和回纥人,分成不同的种族部落,加以统治。不同族群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产出,被分为不同的部落。有军事部落,也有农业部落,还有贸易部落和丝帛部落等等名号。不同的部落以十进制来统治,主要的层级有千户、小千户、百户和十户。职位通常由吐蕃化程度较深的本地人或吐蕃人自己直接担任。
古代于阗壁画上的妇女形象
于阗和龟兹因为是主要的贸易中心,也是南疆地区少有的大绿洲,被吐蕃采用了双轨体制,在于阗设置军镇的同时,保留了于阗王室作为傀儡。这里的于阗部落民的主要职责是农民,在绿洲间运输货物的差人,还有监视潜在叛乱的斥候。于阗各个部落以轮流值班的方式为吐蕃人提供斥候和西域各地的情报,将潜在叛乱扼杀在摇篮状态。当然所有的斥候组织都是由吐蕃人来牵头的,于阗人作为二等人,在军饷和牧场分配上都受到吐蕃人的歧视。
对于曾经生活在青藏高原,长期和吐蕃人厮杀的吐谷浑人,还有同样和羌族有渊源的多弥人和白兰人,吐蕃人是加以笼络利用的。吐谷浑人主要是军事部落的成员。在西域的吐谷浑人主要活动在塔里木盆地南缘东部,即且末、诺羌一带地区,居地和于阗人相接。吐蕃吞并吐谷浑后,从吐谷浑部中抽取丁壮,作为外侵的主要兵力。因为半农半牧的风俗与吐蕃人接近,所以他们在吐蕃的民族歧视链中有比较高的地位。
不少突厥部族成为吐蕃军队的辅助部队来源
对于突厥人和回纥人,之前吐蕃人就联合葛逻禄袭击过北庭。所以,吐蕃人看到一部分突厥亲附吐蕃,一部分归安西都护府的残兵指挥。对于前者,吐蕃人采用的办法是拥立阿史那馁子仆罗和拔布等人为伪可汗,将突厥人编为农业部落或者军事部落。对于亲汉的“汉人突厥”则加以讨伐。
对于粟特人,吐蕃人对他们的贸易能力乃至军事能力都是认可的。吐蕃文书中有“粟特处军官”的头衔,这些人信奉景教或者祆教,主要为商队提供武力保护或者斥候服务。
西域的粟特人主要负责为商队进行护卫
对于汉人,吐蕃人对他们的主要定位是僧尼部落、农业部落、丝帛部落或者手工业部落。和河西汉人的地位一样,在吐蕃的歧视链中汉人是属于比较受压迫的。对于前战俘一般是手背负在枷锁上,头发绑在枷锁上,就连睡觉时也不能解开、到达押送地点后。脸上还要烫上烙印,防止逃跑、老弱被断手刺眼,因折磨而死。对于剩下的幸存者,仅仅在每年初一才能换上唐服祭祖过节,对东方遥祭。
这一切恢复正常,则要等到敦煌归义军起义和于阗王室起义,反抗崩溃的吐蕃殖民者之后了。
原标题:《帝国遗民:西域唐军的最后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