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0多年前一路走来的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
2020-04-29 20:06
文庙初称孔庙,是祭祀孔子及名儒先贤的礼制建筑。文庙建筑最初为祭孔庙堂,历代帝王的推崇及儒家文化的独尊地位,使得文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孔子像武威文庙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199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古柏参天,碑石林立,藏有4万多件图书、字画、经卷、金石、彩陶、木雕、钱币等历史文物,是河西地区最大的历史博物馆,也是全国4A级旅游景点。
武威文庙位于城东南隅,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01米,东西宽152.8米,占地面积30712.8平方米(约合46亩),由儒学院、孔庙、文昌宫组建筑组成。现儒学院已毁,只保留部分建筑,孔庙、文昌宫保存完整。整个建筑布局匀称、结构严谨。庙内古柏参天、嘉树葱郁,具有我国古代建筑古朴典雅、庄严雄伟的特点,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明正统四年(1439年)《凉州卫儒学记》碑记载:文庙始建于明正统二年至四年(1437—1439年),因驻军之弟和地方之弟读书习文的需要,当时镇守武威的兵部有侍郎徐唏请求朝廷修建文庙。武威文庙因受命于朝廷建设,又得到了地方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仅用两年时间即告完成。其规模“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此后历经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多次重修扩建,逐渐完整,其“规模宏大,气象雄伟,知非府县文庙所及”。
早在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武帝驱逐匈奴。设置武威郡后,实行“屯垦戍边”和“徙民实边”政策,带来了中原文化。
武威文庙魏晋十六国时。中原地区战乱纷争,河西一带相对安定,中原儒学逐渐向西北转移。魏太守条茂在灵渊池旁创立学宫。前凉奠基者张轨,大兴儒学,设立文庙,兴办官学,大力支持私人讲学授徒。五凉政权四度建都凉州。
隋朝统一全国后,建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科举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下令全国各州县设孔子庙。凉州为西北重镇,高官显贵和名儒文士多会于此,孔庙规模自然不会低于其它州县,加上官学、私学颇具规模,出现了学风蔚兴的喜人景象。
万世师表匾额西夏占据凉州后,对党项族和汉人中学问精深者授以官职,恢复文庙,敕令各地兴学授徒。
元朝在凉州设立州学、社学,逐步推行汉族教育,少数民族人才如余阙、斡栾等,因才高学深,受到朝廷重用。
到了明代,凉州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于官方和民间重视,重新修复了文庙,并设立凉州卫儒学,还在城西南隅设有考院一处,专供考取生员(秀才)所用。
文昌帝君像清代文化教育事业盛于明代。雍正二年(1724年)将凉州卫儒学改为凉州府儒学,扩大了规模,增多了生员,选拔贡生由两年一贡改为三年两贡。清代教育发达的鲜明标志是书院大兴。凉州从明代起出现书院,清代兴盛,先后创建了成章书院、天梯书院、北溟书院、雍凉书院,后称凉州“四大书院”。其中天梯书院、雍凉书院管理有方、教育得力、学风蔚然、人才济济,在甘肃颇具盛名。
武威文庙是武威古代教育、文化发展的象征,也是现存明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武威历史文化的标志和记忆,其规模之宏大、风格之独特、保存之完整,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文庙,也是全国十大文庙之一,就其庙学合一、儒道合一、庙观学齐备并自成一体而言,在全国文庙中是仅见的。这就是武威文庙的独特之处、珍贵之处和价值所在。(配图均来自网络,仅供欣赏~侵权立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