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文庙,陇右学宫之冠
2018-09-08 17:42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曾指出:“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西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入者之外,尚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
斯文绝继在人才,
文庙正是养文气之地,
育人才之所。
武威文庙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
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
武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国和隋末的大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成为长安以西的大都会,中西交通的咽喉,丝绸之路的重镇。
这座千年古城,既是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曾一度是我国的三大文化中心,据说唐玄宗都曾到武威观花灯,可见当时武威经济文化的兴盛程度。
武威文庙也叫圣庙、孔庙。位于武威市区东南隅,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历经扩建,规模宠大,号称“陇右学宫之冠”。
文庙坐北向南,原由东中西三组建筑物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现存建筑以圣庙和文昌宫保存完好。总面积1500平方米,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之地。
文庙是孔庙的另一种称呼。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孔子为文宣王,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以后,人们把祭祀关羽的庙称之为“武庙”,由此文宣王庙也被称为“文庙”。
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统治安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尊崇备至,从而把修庙祀孔作为国家大事来办,到了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所在都有孔庙或文庙。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武威文庙位于凉州城区东南隅,坐北向南,由三部分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院。占地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98米,东西宽152米,占地面积30096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对称,结构严谨,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宫阙式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壮,明清之际被誊为“陇右学宫之冠”,是凉州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的圣地,是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全国三大孔庙之一。
据《凉州卫修文庙暨儒学记》碑载:武威文庙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年),后经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的重修扩建,逐成一组布局完善的建筑群,迄今已有五百余年。该庙目前只有东、中两组建筑,现儒学院已毁,其南面的忠烈祠和节孝祠尚存,明伦堂、存诚、敬德二斋及前后附属建筑已经无存。
现东边的文昌宫以桂籍殿为中心,前有山门、戏楼,后有崇圣祠,中为二门戏楼,左右有牛公祠、刘公祠。文庙西以大成殿为主,前有伴池、状元桥,后有尊经阁,中有灵星门、戟门,左右有名宦、乡贤祠。文庙原来设有正门,面南而开,它的最南端是一堵庄重稳健的影壁,称“万仞宫墙”。
影壁两侧各开小门,朝东的叫“义路”,往西的称“礼门”。由“义路”进入庙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型的拌池。池上有一座石料拱桥,名“状元桥”。
棂星门是明正统时建筑的一座木质牌桥,四柱三间,翘檐飞角。穿过棂星门,就可看到戟门,戟门两侧是乡贤、名宦祠,为供养社会贤达和清官牌位的地方。
戟门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门,大成殿建在宽阔的石筑台基上,雄伟而壮严,保留着宋元建筑风格。大成殿之后的尊经阁,是两层土木结构楼,重檐歇山顶,坐落在高达2米的砖包台基上,是武威现存最高大的古代重楼建筑。
阁周绕以回廊木栅栏。顶部三重翘角上均悬有风铃,清风徐来,铃声叮铛,为沉寂的庙宇增添了些许生气。大成殿东侧的桂籍殿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建筑自成一组,为文昌宫。内有过殿,左右设耳房供道士居住。过殿之后,魁星阁与桂籍殿遥相呼应。
武威古称凉州。在荒瀚的河西走廊,如何有一息文脉如祁连雪水滋沃的绿洲般朴茂光大呢?是谁将中原儒学带到凉州的呢?原来魏晋之前,凉州及河西一带的各民族,主要过着“有城廓而不居,随逐水草庐帐为室,以肉酪为粮”的游牧生活,形成颇具特色的游牧文化。这些民族都是马背上的民族,强悍骠勇,羡慕汉文化二三千年的文明史和文物典章的辉煌灿烂,所以五凉时期的统治者不论是汉人还是少数民族,大都敦崇儒学,倡导汉化教育。
当时前凉刺史张轨到任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针对当时社会混乱、“学业沉陨”的状况,置崇文祭酒管理文化教育,“立学校以教九郡胄子(贵族后裔)五百人”,以起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还屡屡遣使持节,厚礼征聘境内知名学者任职或讲学。张骏还开辟专门的场所,设立专门的机构,开展了三次规模较大的学术活动。
这些措施奠定了五凉时期以敦崇儒学为基础的文化教育政策,其余四凉相沿不变。如西凉初建,即大兴学校,兴办教育,倡导儒学。北凉则尊孔读经于庙堂之上,沮渠蒙逊父子还数次遣使奉表江南刘宋王朝,求取大量经史子集,并献去不少河西学者的著作。
五凉时除官办公立学校外,民间私学也很昌盛,这是儒学兴盛的又一个标志。《晋书》为凉州不少私塾大儒立了传,他们著书立说,广招学士,一时儒学之风蔚起。五凉私学传授的成就,也反映在师承后继者的学业开拓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上。前凉程骏,曾任东宫侍讲,后任北魏著作郎;北凉江强,先随祖先避难凉州,后拜北魏中书博士;北凉常爽,寓居凉州,后在北魏立学馆,授徒七百余人;儒学大师胡辩从凉州东徙洛阳,授业弟子千余人。这些,对关中和平城(今山西大同)儒风的兴盛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武威文庙内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众多的匾额,多达44块。保存在桂籍殿内,这些匾额涵盖了从康熙到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其内容有“天下文明”、“书城不夜”、“辉增四垣”、“文明长昼”、“辉腾七曲”、“佳录垂青”、“聚精扬纪”等,其中“天下文明”匾额是武威人牛鉴所书。如今,从武威文庙文辞典雅的匾额中,从那些优美的楷、行、隶、篆的气息里,依稀能望见当年饱学鸿儒、地方名流、名师学子的翩翩身影。
来源:畅游甘肃、武威文化
点击“阅读原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