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

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谷陇镇大寨村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8-21 19:05)
文章正文

谷陇大寨是黄平苗族聚居的大寨子之一,现居住苗族720户,3556人。其中居住雷姓711户,3521人;吴姓5户,杨姓3户,田姓1户,35人。田土面积1100多亩。谷陇大寨位于黄平县东南面,隶属谷陇镇,距县政府驻地37.8公里,谷陇镇政府驻地1.8公里,距州府凯里50公里。湘黔铁路、凯施公路沿寨而过,离谷陇火车站约5公里。

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苗族村寨,四周群山环抱,古树参天,寨前一条清澈小溪似玉带环绕,苗家房舍依山而建,寨内用青石铺就的道路四通八达,井然有序。

大寨的入口处,架有一座水泥结构的拱桥,长10米,宽7米,高5米,名为大寨雷家桥,是大寨村雷氏子孙筹资和国家拨款资助而建成,桥南有三棵合抱的古柏树,树下立有三块刻有建桥序言和捐款修桥人名的巨大石碑。设有四张石凳,一张石棋盘,供人乘凉,休息和娱乐,拱桥旁有一古木桥,如似“小桥流水人家”,充满诗情画意。

大寨的四周,数十颗参天古树挺立其间,大寨境内有古榔树、古柏树、古枫树10余棵。其中大寨西的一颗古树是寨内最大的古树,胸围4.5米,高20米,树龄达数百年,尽管历飞风霜,树叶仍然繁茂,有一根碗口大的巨藤缠绕,颇为奇观。这些古树春夏碧绿,秋天杂以枫树红叶,相间成趣,树上常有喜鹊声声。

靠近大寨的小弯有芦笙场、斗牛场、赛马场和斗雀场,扬名中外的谷陇九月芦笙会每年在这里举行。芦笙场目前设在谷陇中学校园里,有一个蓝球场般大小,校门对面的几块稻田是斗牛场,场东西两面的秃山正好是观众的天然座位,西面秃山的西侧是赛马道,南高北低,长150米,宽25米,坐在靠近赛马道的秃山上,视野开阔,芦笙舞、斗牛、赛马的状况情景尽收眼底。

历史沿革

谷陇大寨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25年(1597年),大寨雷姓远祖雷江公从凯里香炉山搬迁到谷陇大寨,艰苦创业,繁衍子孙,至今雷氏家庭已历经二十一代,400余年历史。大寨苗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迁徙→定居→发展→迁徙→发展”的艰难发展历程。大寨在清咸半年间之前不叫大寨,而称“千家寨”。雷江公从凯里迁徙到黄平谷陇后,繁衍子孙,到清咸丰1855年前,历经250多年,使雷姓苗族住户发展到1100多户,分布在大寨附近十余个寨子里,称为“千家寨”。清咸丰五年(1855年)张秀眉领导了黄平、台拱一带的咸同农民起义,“千家寨”苗民雷金当率领数百人参加了义军,并参加了黄飘大捷。清政府对黄平、台据拱一带的苗族起义军恨之如骨,调集重兵对起义军进行残醒镇压,据《圣武记》记载:“共毁除千有二百二十四寨,赦免三百八十八寨,阵斩万有七千六百有奇,俘二百千五有奇……”清同治九年(1870),清王朝镇压农民起义的川军、湘军“扫荡”谷陇一带苗族聚居村寨,“千家寨”大部分村寨被清军烧毁,-苗民数千人,寨前的小溪血流成河,成为“血塘”1100余户仅乘200余户,“千家寨”毁之殆尽。清军镇压农民起义军期间,谷陇一带的苗民纷纷逃离家园,四处迁徙。大寨雷姓苗族迁徙的地区有镇远、三穗、瓮安、安龙、兴仁、镇宁、石阡等二十多个县份。

位于大寨村东南1.2公里的教岛洞,主洞长近2公里,中有岔洞,上下四门,曲折相通,有暗河环护洞门,洞内空气流通。同治九年(1870)年,清兵“扫荡”黄平谷陇一带苗族聚居村寨,清水江北岸首领唐炯令邓琦、周万顺、王成忠等8营清兵昌雨攻打教岛洞,苗族自动武装组织转移洞中抵抗,以火枪从内门枪眼射击,清军死伤300余人。清军猛攻之下,邓琦乃督队填塞下洞,又于上洞开掘明壕直抵洞门,毁坏枪眼,伐木四万捆堆于壕内,乘风纵火,苗民从内门以棉絮浸水堵塞,火烟不能入内。邓琦悬重赏募清兵10余人冒死掘开内门,而火烟犹为水气所荡,遂以硫磺撒入火中,并加用风簸助风。至二十九日火熄烟消,清军四路涌入洞中,见5000余“男、妇、老、弱”为火烟熏死。苗族人民壮烈牺牲后,“立者、坐者持械如生,行列不乱”。教岛洞内遗骨后经苗民火化合葬,现洞中尚有烧焦的残骸遗骨及陶瓷碎片等物,是清兵残酷杀害苗民的历史见证,1987年教岛洞被列为黄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后,党和国家特别关心民族地区的发展。1951年,费孝通先生率领中央民族访问团到贵州对各民族进行访问,费孝通先生亲自到谷陇大寨了解清王朝镇压苗族人民的血泪史,他在《勤劳的苗家,悠久的历史》一文中用了文字发表了清政府镇压黄平苗族人民的历史。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谷陇大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经济发展较快,苗族人民勤劳勇敢,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放宽,农副业生产均有大幅度的增长。2010年,大寨村人均占有粮食达到650多公斤,人均经济收入3100多元,在谷陇一带属于中上等水平。大寨历史悠久,民风纯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近年来,国内外游客纷纷来到大寨旅游观光,考察民俗民风。

文化特点及其保存现状

谷陇大寨一带气候温和,土质肥沃。大寨的生产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世代沿袭,男耕女织,犁田翻土,皆以牛耕。生产工具多为铁木合制,手工操作有犁、耙、锄、镰等。

在从事农业劳动中,大寨至今还保留着一些生产习俗,如“动土起活路”、“开秧门”、“关秧门”等。

在黄平谷陇一带,还有这样一种生产习俗,苗族人民用芭茅草来预测天气,他们认为哪一年的茅芭草的叶子长得丰满均匀,这年就风调雨顺。因此,每年农历四、五月间,芭茅草叶子定型后,一些老人都要去摘一片叶来观看这一年的气候如今。如果叶有“缺刻”,他们就把一片完整的叶子折成十三节,从叶根第一节为正月,看“缺刻”在第几节上就认为第几月有旱灾。

黄平谷陇一带的苗族,架桥、造屋等大工程,首先要焚香烧纸祭祀后才开工,烧砖瓦、烧石灰等,要杀鸡杀鸭祭祀神灵后才烧窖。

大寨苗族群众尤其喜欢养蚕,苗家妇女具有丰富的养蚕经验。全寨大多数农户都种有桑蚕树,户户都养蚕。大寨村的田边土角,村寨周围,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桑蚕树。家庭养蚕是妇女和姑娘的事,养蚕时间一般从古历的二月开始,从幼虫到收丝只需五十到六址天时间,每喂一百五十斤桑叶可产一斤蚕丝。大寨村苗家妇女养蚕生产的蚕丝,都是用来自家绣花或织布,制作苗族服饰。

大寨苗族群众自古就有稻田养鱼的习惯,每家每户都充分利用稻田养鱼,栽秧时投放南瓜籽般大小的鱼苗,到打谷时,大的鲤鱼每条可长到一斤多,小的也有半斤左右,收鱼时,一般要留十来条鱼做鱼种,每亩稻田可收收鱼一至二百斤。

在建筑上,谷陇大寨除少量近些年新建的砖木结构的房屋外,其余均为木结构房屋。全部木结核心屋依山而建,鳞次栉比。一条进寨公路绕寨而行,把大寨苗家民居同层层稻田分离开来,一边是绕山而建的古香古色的苗家民居,一边是淙淙流淌的条条小溪和碧绿的层层稻田。

大寨整个寨子房屋建筑布局严谨,寨中丝横交错的道路均用青石块或鹅卵石铺垫,把整个寨子分成若干个“井”字开胸有成竹寨民房就修建在若干个“井”字形里,每四条相互交错的“井”字里建有上百年历史的木房16至24栋,排列整齐,结构式样相似,每户人家均有青石铺垫的道路通往其院落中。大寨苗家民居屋基多为块石垒砌,房屋与房屋之间挨得很紧,屋檐接屋檐,建筑多为青瓦木房,两进三间,一楼一底,中为堂房,置有神龛,两侧为卧室和厨房,类多作盛谷之用。堂屋除建大门外,还置有“腰门”。房屋一般较矮,多为五柱二瓜或五柱四瓜。每柱基脚均用圆形基石相垫。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住户还在门院的两侧修建厢房,一般厢房3柱2瓜,4列3间,也有3列2间。厢房模上作为居住用,模下一般作为堆放柴物和饲养牺牲畜用。

在传统生活习俗上,黄平县谷陇一带的苗族中,还留下“开仓”、“偷菜”、“挑新水”等传统生活习俗。黄平县苗族,自古就有开仓撮谷的习俗。每年除夕夜晚,家家户户都把自家的粮仓封闭了,到第二年正月第一个土日(象征着粮食多加土,取之不尽),由家庭主妇拿一只撮箕,点上一柱香,焚烧几张钱纸和两个糍粑在仓前祭供,然后打开仓门,撮半斤左右稻谷,于当天下午喂鸡喂鸭,以示稻谷满仓,六畜兴旺。

婚俗上,大寨雷姓苗族自古以来同姓之间不开亲。因此大寨村雷氏家庭的小伙子都要到外村寨去聚异性女子作妻子,而雷氏家庭的女青年则都要嫁到外村寻找异姓男青年作为终身伴侣。过去,大寨村的男女农村青年大多数“游方”寻找意中人,确定婚姻关系。现在,苗族女青年从绣花房、灶边解放出来,上学读书,参加工作的增多,有的通过生产劳动、工作接触、节日-、赶集、看电影的青年男子相识,或通过书信、电话等表达心意、加深感情,大多数不再通过游方谈情说爱了。

大寨苗族女青年一般在二十岁左右出嫁,小伙子一般在二十二岁左右结婚。苗族婚礼有接亲、报亲、挑喜水、四门等过程。

接亲于晚间举行,不坐桥,不拜堂,喜日新郎邀约五六个好友一同去妇言家接新娘。新娘梳装打扮完毕,临出门前,生母给女儿一碗酸汤饭吃,预祝成家后有吃有穿。新娘到夫家门前,由一人吟诵贺词,夫家小妹出门迎接,接下新娘出阁新伞,新娘入门后先向公婆问好,待老人杀了公鸡后才能坐下。当晚主人备佳肴米酒接待亲朋,对唱酒歌通宵达旦,家庭中的几个姑娘一直陪伴新娘十三天,新郎新娘十三天不-。

丧葬方面,大寨村雷姓苗族的丧葬习俗,同黄平县境内苗族的丧葬习俗基本一致,无论亡故者是男是女,只要死者已生男育女,特别上六旬以上的死者,其丧葬仪式更为隆重讲究。丧葬全过程包括:临终、沐尸、整容着装、报丧、守灵、开路、出殡、退魂、招魂、烧绳、祭祀等环节。在进行过程中,兼有“杀牲”、“哭丧”、“猜迹语”等活动内容。临终、沐尸、报丧、守灵、出殡、退魂、招魂、烧绳、祭祀等丧俗同省内其他各民族丧葬习俗大同小异,这里着重介绍有浓厚地方民族习俗的“整容着装”、“杀牲”、“哭丧”、“猜谜语”、“开路”等丧葬习俗。

苗陇大寨村的苗族禁忌严格,有日忌、月忌、年忌、人忌、畜忌、屋忌、丧忌。所谓禁忌,就是禁止人们从事不吉利的活动,具有消灾驱邪,祈求吉祥的意思。

1、日忌:是避灾的一种形式,日忌这天,涉及的人,不可外出屋门,不许与外人接触、交谈、嬉笑,隔壁说话都被禁止,在屋内也不可接触刀斧之类带有危险性的东西,只能作一些比较安全的活动,如编织等。为了防止外人进屋,须在大门口插一草标,门坎上横放一束鹰爪、花椒刺,以示不准生入闯进,带来不吉利的因素。日忌只忌一天即解除。

2、畜忌:将牲畜关在圈内,由人供给饮食。

3、屋忌:形式与人忌相同,时间为三天,生人男性不受限制,生人女性严禁进屋。

4、月忌: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妇女坐月子,一另一方面指一般成年人男人、妇女,在月忌的日子里,不许远行、宿客,不许察看疾病、丧葬。

5、丧忌:指父母丧亡,古时忌期为四十九天,近年来多有改变,忌期内,孝子、儿媳不许宿客,不食无鳞的鱼鳖,不食坛装的腌菜,不许剃头、洗衣。寨子上的姑娘,不许上游方坡游方和刺绣,以示默哀,三天为限。

6、年忌:内容丰富,时间长,涉及面广。它涉及来年人畜五谷风水,因此人们乐于遵从恪守,有违者要受到众人谨责、唾骂,年忌时间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涉及的人包括男女老少。初一忌:男主人必须先于妇女起床,迎新年;男孩早串寨给叔伯拜年,不许用生米煮饭吃;不许到土头摘菜,不许到井边挑水、洗菜。这天的饭菜多由男主人备办;不许扫地,不许向屋外倒洗脸、洗脚水,意思是不要将金-水财物珠宝向外泼洒,男性不许拿刀劈柴割草,妇女不许军分区穿针刺绣编织,洗衣晒被。初二过“挑新水”后,方许随便到井边挑水洗菜。正月的农历第一个丑日起“工”后,才许动用犁、锄等大件农具,才可以起房造屋,修田整地,迎接春耕。十六日拾“金屎银屎”后,才许搅动类坑,抬粪上坡,薅淋越冬作物,备足肥料,准备下种。初一到十六,不许触动能转的一切用具,如推磨、踩春,摇纺编织,开坊冲碾等。

这些禁忌活动,反映了苗族人民尊敬0,崇拜自然,认为万物有灵,万物都有生息的时机,是祈祷神灵保佑的心里表现。解放后,苗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生产力突飞猛进,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禁忌活动,有的已逐渐改变,有的已自动破除。

此外,大寨的民族节日众多,风情各异,在众多民族节日中,尤以二月二“祭桥节”和谷陇九月芦笙会最为浓重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

1、祭桥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来之前,大寨的已婚苗族妇女特别忙碌,他们一针针一线线为儿女缝新衣,把孩子打扮成仙童似的;煮红蛋,染红染绿;织蛋包,挂在孩子胸前,孩子活泼可爱,红蛋、绿蛋也随之跳跃,做父亲的,砍树架桥,准备祭桥的供品。二月初二这天,各家都把孩子打扮漂漂亮亮,还要对孩子轻言细语,孩子有什么要求,作为父母能办到的,都尽量满足,这可以说是苗族的“儿童节”了。

祭桥活动一般是在二月初二的上午进行,老人抬着煮好的鸡、鸭、鹅、猪肉、酒、糯米饭、香纸等,带头孩子,来到所要祭的桥的桥头祭桥,并交待孩子对桥要虔诚,要珍惜、爱护它,象对待自己生命一样对待自家的主桥。从今往后,要管理好它,要象敬老人一样,把桥放在心上,使过往的行人顺利通过,来去方便,自己才能平安,才能得到幸福。跟去祭桥的孩子,头上往往缠绕着一根麻线,表示桥神不但现在保佑他,今后也会牢牢地保佑他。

2、谷陇九月芦笙会

谷陇九月芦笙会于每年的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大寨村侧的大坪坳举行,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民族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期间有吹笙、舞笙、赛马、斗牛、斗鸟以及蓝球比赛等。前来参加-的主要是黄平、施秉、镇远、凯里、余庆、瓮安、福泉、台江等县市的各民族同胞,人数达三万人以上,规模宏大,盛况空前,扬名于国内外。据《苗族简史》记载,它是贵州省苗族九月芦笙会规模最大的民族-。

谷陇九月芦笙会到来前夕,大寨村和附近的苗族村寨,早已是一派节日的景象,家家户户都把屋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迎接赶会的客人。身着民族服装的男男女女熙来攘往,忙个不停,中年人忙着准备待客的肉食佳肴,老年人还精心地为自己的画眉鸟、斗牛、赛马调料,小伙子们则忙着修整和添置芦笙,姑娘们更是忙碌,他们熬更守夜地赶制节日的盛装。

谷陇九月芦笙会是黄平苗族群众继四月八之后的又一次隆重-。节日期间,斗牛场内,几对斗牛同时拼斗,围观的群众吹呼雀跃;赛马道上,几十匹高头大马同时飞奔,卷起漫天尘土;芦笙场内,几十组、几百只芦笙在同时欢奏,声浪响彻几里。成百上千的身穿银衣,头戴银冠的苗家姑娘在同时起舞,远远望去,只见三千多银色的漩涡,谷陇九月芦笙会最引人注目的的还是那些作表演的女子芦笙队。她们身着盛装,头戴银花银冠,吹奏着各种芦笙曲调,自吹自跳,时而内聚,时而外散,时而轻吹慢跳,犹如彩蝶恋花,时而猛吹狂舞,好似猛士拓边。悠扬的乐曲时如“高山流水”,表现了苗家少女温柔、深情的形象,时而好像“十面埋伏”,表现了苗家后生粗犷、豪放的气质。

谷陇九月芦笙会既是富裕的展览,又是才智的竞赛,那些仪表堂堂,举止端庄,能歌善舞的苗家小伙们深受人们尊敬,那些心灵手巧,服饰精美的苗家姑娘总被人们赞誉。白天的芦笙场上,各式民族服务应有尽有,各种芦笙曲调此起彼伏。人夜的苗寨里,芦笙声、酒歌声、飞歌声、情歌声组成一台台交响音乐会。近几年来,芦笙会还增加了蓝球、拨河、民族服饰展示、文艺表演、赛跑等现代体育和文艺项目,使传统的民族节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当地ZF拟定于谷陇九月芦笙会期间举办“贵州黄平谷陇九月国际‘芦笙节’”使这一传统民族节日-扬名国内外,在新的世纪焕发新的光彩。

再有,大寨苗族群众自古能歌善舞,这个传统一直传袭至今,并增添许多新内容。大寨苗族群众音乐有酒歌曲调、大歌曲调、飞歌曲调、情歌曲调和丧歌曲调等。乐器曲调有芦笙曲和木叶曲。

大歌曲调高亢明快、豪迈奔放、嘹亮,大歌于夜间进行,主宾二重对唱,声音传遍整个村寨。酒歌声调柔和,拍节分明,抒情气氛浓,一般是主宾二重对唱,也有混声合唱。飞歌声音高亢、明快、奔放,多用假声高歌,多为男女青年游方道别后隔山对唱,或劳作间隙隔河对唱。情歌曲调旋律优美,婉转动听,抒情浓郁。多为低声对唱,也有二重唱或混声合唱。丧歌曲调悲戚,内容凄切动人,为妇女独唱。

芦笙曲调分为舞曲、代歌曲、问询曲,舞曲又分为踩舞曲和赛舞曲。踩舞曲典雅、庄重,声音深厚、婉转柔和,多带尾声,五人吹奏,吹奏时有姑娘结伴踩芦笙。赛舞曲节奏轻快、抑扬顿挫、声音明快、清脆,于比赛时吹奏,有独吹、二人吹和四人吹奏。

大寨苗族群众善于跳的舞蹈主要有芦笙舞、铜鼓舞和板凳舞三种。芦笙舞有排舞、赛舞两种。芦笙伴奏排舞由五人执笙排成一横队,以左面执大笙者为轴心,吹奏起舞,按舞曲拍节围绕大笙旋转,无限循环,踩笙姑娘则排成队形,随吹笙者后翩翩起舞,踩笙姑娘多时往往围成一大圈,把吹笙者围在其中,赛舞由四人或二人吹笙起舞,时而成“一”字形,时而成“二”字形,时而成“四角”形,纵横交错,舞步跳跃轻快。铜鼓舞由一击鼓者右手拿鼓锤击鼓面,左手执一节约30厘米的竹棍击鼓腰,另一人拿木桶有节奏地将鼓音舀起造成回音。跳舞者人数不限,围绕铜鼓起舞。舞步先起右脚,按鼓音拍节踏地三下,两手同时前后摆动,两换左脚三下,如此反复两次后踏六步旋转身一次,面对铜鼓,反复往返。板凳舞一般在酒后即兴起舞,随着“卡、卡卡、卡卡卡”的拍节起舞,舞步与铜鼓舞相似,队形多变。

民间工艺中,大寨的姑娘从六、七岁起便在母亲和姐姐嫂嫂们的指导下学习挑花刺绣,直到戴上老花镜时还在不停地锈,她们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从事挑花刺绣手中创作活动上。

大寨苗族女装的帽、领、肩、袖、背心、裙边、腰带均按图案精心挑刺。制品有帽花、襟花、领花、肩花、背块花、背扇花等,再组合成帽子、衣服、裙子。色彩多以紫、橙色平布作底,花线有大红、水红、紫红、深、蓝、大黄、橙黄、深绿、浅绿、攻瑰白等。挑制时,布底布经末线,按所挑图案要求隔一根纱或数根纱插针挑刺,不可错乱。为背面挑,正面看。花纹多呈几何图案纹样,多以小图形组合成大图形,布局对称规整,挑花图案的表现形式有极端的抽象性,常把被表现的事物高度抽象化,具有明显的超实性,其他内容涉及花草、虫、龙、鱼等运动植物。大寨姑娘的刺绣品很讲究色彩的搭配,挑花的图案犹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水彩画,鲜艳夺目。

大寨村,除了苗族妇女从事挑花刺绣外,还有很多打制银饰制品的能工巧匠,银匠一般多为男性。大寨银饰成品有粗细之分,粗的银制品,有扣环项链、实手镯,制作工艺粗糙,耗银量大,佩带以显富有。细的银饰有银花、围腰链、银羽、银泡、银发针、银雀、银绳、银冠、银罗汉、银铃和空心耳环等,制作精致、细密、费工、费时,银冠一顶,由银泡、银玲、银雀、银蝴蝶、银针、银刀、银鉴等数百件焊接而成,耗银三四斤,工艺精湛,匠心独具。

大寨村的民间工艺品还有织锦、呢哨、竹编、马尾斗笠等,充分体现了苗族群众的高超技艺,它是苗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完美体现,是苗族人民勤劳、朴实、善良和聪明的象征。

价值评估与保护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面监下降的威胁,广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却面临着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的被动局面,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如何使旅游业的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怎样既发展旅游业,又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既开发旅游资源,又保证持续利用,诸如此类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和应对措施,因此,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被认为是目前能实现谷陇大寨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客观谷陇大寨其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有如下特点:

一、这里环境好:远离都市、工业区等,污染少,树木众多,空气非常新鲜,空旷的天然绿色。以及所生产的农副产品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水利好:寨子前就有一小河沟,大寨旁边还另有一待开发的水库一个;山上有甘甜的泉水;山下众多的水井等。

三、面积大:方圆数十万亩,3座大山和众多的小山及数量可观的良田与荒地……

四、可利用资源多:从小树到上百年的二十多种树林、荒地、荒滩、遗址、巨石……周围都是丘陵地、田地与大量的柿子树、核桃树、枣树等混杂为一体的绿色风景等,和历史典故、传说、以及相应的民俗文化。

五、交通便利:现有柏油路就直接到了寨门口了。而且火车站离大寨只有2.7公里,也已改善成柏油路面。

六、相邻三大旅游区:

(一)施秉(二)镇远(三)凯里

可谓是四足鼎立之势。

因此,把谷陇大寨规划成一个民俗文化生态环境,一方面是有保护公众遗产的功能,使其不仅为当代人所利用,同时也留给子孙后代享用;二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这不仅是全人类的目标,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三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以改善人类生存条件为目的。

此外还可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功能:一是吸引旅游者前往目的地消费,以增加社区经济收入;二是改变资源利用方式,减少社区发展的环境成本和代价;三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和改善社区产业经济结构。

同时还可以通过生态旅游活动寓教于游,向人们普及生态知识和环境保护知识;通过生态旅游唤起人们的生态良知和环保意识,改变人类的资源利用方式;通过生态旅游扩展伦理关怀的范围,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新的伦理原则基础上。

开发谷陇大寨子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对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深入而广泛,而且许多效应是无法用货币来计算的。这主要表现在;生态旅游可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发挥生态旅游扶贫功能,促进社会进步和稳定;可以改善旅游地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给参与旅客以最大的游憩满足感,并培养大批生态旅游者,促进生态旅游大众化,提高游客队伍的素质;有助于环境保护观念的传播和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利于生态旅游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扶贫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为条件,以生态旅游开发为主要内容,对贫困地区进行扶贫开发的特殊形式。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及社会文化相对落后、社会经济贫困的地区。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增加就业机会,获得旅游收入,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社会进步和稳定是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使得当地社区的就业机会大幅增加,因为生态旅游业的开发需要—大批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的服务人员、导游人员、管理人员,还需要大量建筑工人、农副产品供应者、环卫人员、手工艺品制作人员等,还需要一大批间接为旅游业服务的劳动者。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并从游客身上直接获得收入,家庭收入普遍提高,从而使当地居民脱贫致富。

生态旅游提供的是以教育、引导功能为主,寓教于乐的旅游服务。生态旅游目的地是人们良好的科普教育和科学考察场所,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的地理、历史、环保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显著的环境教育功能。随着生态旅游实践的进步发展,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功能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充,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对象的扩大。从只教育游客发展为对所有旅游受益者,如对开发者、决策者、管理者等均具有教育功能。二是教育手段提高。从单纯的旅游用心去感应的教育方式,发展为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艺术的知识展示自然,使人们能更为直观、形象的接受教育,教育效果大大提高。三是教育意义更大。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环境素养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全民环境素养的提高,这将是人类解决21世纪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危机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

生态旅游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通过生态旅游,可促进各种科技、文化信息和管理经验的传递,如最近的环保技术、生态科技成果、绿色产品开发技术和生态旅游管理经验等的交流与传播。伴随着生态旅游迅速发展,生态旅游将成为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并将导致人类文明进程的加速发展。

大寨村附近有枫香寨、旧州古建筑群、黄平重安江景区、马家岩、野洞河漂流、飞云崖古建筑群等旅游景点,有黄平白及、黄平线椒、黄平黑毛猪、黄平金黄鸡、黄平黄牛、黄平革家蜡染等特产,有谷陇九月芦笙会、泥塑(苗族泥哨)、黄平亻革家服饰、哥蒙“哈冲”、苗族弄嘎讲略、苗族“古歌古词”神话等民俗文化。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