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

社火的城乡流变与前景探索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8-02 20:10)
文章正文

  【摘要】社火,是中国民间节日欢庆时的一项民俗活动,因其根植的城乡背景、文化内涵的不同亦形成差异性流变与现状。当前全国各地对这一民俗文化都在尽力整理保护,努力探寻其继承与发展的手段及途径。西安作为中国十三朝帝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历史,其社火文化的精神实质与文化内涵更是值得深入的研究与弘扬。

  【关键词】社火;城乡流变;前景探索;西安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社火由古时人们祭祀土地神之仪式演化而来,社即土地神。汉民族数千年传承多以农耕为生,先民敬畏土地生黍食人而广行祭祀。祭祀分春社及秋社,常围绕庙堂施以仪式。约唐代以后,社火演化为一种节庆娱民活动,盛行于宋并流传至今。

  “社火”一词始见于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六月二十四日,欢口二郎神生日,二郎庙前露台上设乐棚,有“社火呈于露台之上”。亦有史料记载:“社火: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又称:“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百姓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希冀居安民泰、家和业兴及迎春迎神等多以此形式驱疫祈福求佑。

  社火是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化的宝贵遗产,根植于民间生活,具有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流传范围覆盖北方大部分地区。社火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去粗存精,内容繁复、规模盛大,凭借不可磨灭的艺术生命力而代代沿袭。

  西安地区作为华夏大地十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社火活动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西汉经隋、唐至宋、明时期均有记载。大都在正月祭社、庙会迎神、祈雨时表演。发展至近现代,多与年节庆典相伴,特别是香火庙会或商贸集会时社火杂艺竞相献技,以此招徕八方民众,百业得以兴旺,社火也藉以生存、发展。

  西安地区面积为9983平方公里,包括9区4县,各地至今都保留着丰富的社火文化活动。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社火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形式丰富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认知水平、聪明智慧、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呈现出极高的传统文化价值。

  西安地区城市社火活动的流变与现状

  所谓城市社火并非都市人表演的社火,而是村落位于城市近郊或在城市发展外扩过程中逐渐被城市包围的城中村中存留下来的社火艺术。一方面拥有自成一统世代沿袭的乡土文化,一方面又与都市人文交融渗透,其社火文化既传承精髓又吐故纳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西安大多村社都有自己的社火队,几乎所有的西安人都会在年节时在市中心、城墙、庙会、省府市府门前的广场上以观看各村各社的社火表演为幸事、乐事。

  西安市区内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社火艺术为西安市未央区大白杨村的社火。大白杨位于西安市中心西北方向三公里,地处龙首塬脊腹地,是从秦至唐历代的皇家禁苑,毗邻历代宫闱遗址,唐明皇李隆基建“梨园”于此,使之成为我国戏剧、艺术的发祥地。大白杨社火据考:源于东周,兴于盛唐,传承千余年,于唐代便为皇家服务,其内容形式、艺术风格及表演时间均受唐梨园艺术的深刻影响。传承至今已成为西安民俗文化代表,在各个不同时期均曾代表西安乃至陕西在全国参演参赛并成绩骄人,被誉为“西安民间艺术一绝”,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9年西安市城市建设规划二环以内的城中村全部进行拆迁改造,大白杨村被列入改造范围之内。笔者前去现今的大白杨社区即御园小区探访,整体的拆迁,使原先的村民在三年过渡期中散居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搬迁将自清代流传下来堪称文物的芯子道具及历经百年的有着精美刺绣的服装遗失损毁,所剩无几。以往村民们祖祖辈辈以农耕为生,人们对社火是农闲时演练,年节时耍。如今由于没有了土地,住进了高楼,村民们也并非全部回迁,尤其是有些高龄社火艺人随儿女生活居住他处。人们的生活逐渐成为标准的城市化模式,不再有闲暇,也逐渐丧失兴趣来把弄那些传承千年的登峰造极的社火技艺。大白杨村社火头表示如今年轻人中也有热爱社火艺术的,但现在演出机会少,没有资金来源,培养一名社火艺人需要年经月累,并且需要习承者具有相当文化基础,尤其熟识历史文学,所有这些条件的限制使技艺传承难上加难。

  2014年春节从正月初一至十五,西安市组织各区县的社火队在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御道广场表演,大白杨村只来了十几人的锣鼓队及一支秧歌队,昔日以奇、绝、险著称的芯子表演再难目睹,自古沿袭“分朋赛乐”的充满卓绝技艺与智慧的东西村的斗社火也难再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西安城区城中村及近郊农村均改造转型,村民身份转换,生活形态发生巨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村社的社火活动逐渐衰微、中断、直至面临失传。目前,以大白杨村社火为代表的西安地区城市社火正在通过民间与政府合力,一方面将社火文化与传统绝技以影像、文字等方式进行整理、汇编;另一方面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国家方面对社火技艺进行保护,努力探求发展之路。

  西安地区乡村社火活动的流变与现状

  西安地区各区县均有极具代表性的乡村社火活动。由于受各区县地理环境、人文传承、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各地乡村社火活动呈现出不同风貌。

  一是西安地区乡村社火活动呈现出越远离城市,原有形态保持越完好的态势。蓝田县肖家坡村位于秦岭北麓,浐河上游之畔的古汉唐皇家“上林苑”的中部地段,东依八里塬黄花岗与汤峪为邻,西至库峪河与长安区为畔,距西安市城区30公里,距离蓝田县城16公里,被誉为“西安城南第一村”。该村现今还存有建于道光六年(1826),也是关中地区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秦腔戏楼,还存留并使用着清同治年间铸炼的精巧的卯榫套口的30杆社火铁芯子。

  该村戏曲、社火发展兴盛,相互关照,村中懂戏通史之人居多。因此该村的社火以芯子表演剧目多样、服饰华美、妆容精致而为人称道,其社火表演最具特色的是“下场子社火”(指在空旷场地变换社火芯子阵形)没有足够五、六十亩地,即4万平方米的场地是施展不开的。肖家坡村的社火清间兴起,民国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日臻完善,在抗战和新中国成立初年年耍从未中断,即使在文革期间破四旧,村民为延续这一古老艺术,创造性地将传统老戏社火改编为现代样板戏社火,使得这一古老文化得以流传。肖家村社火历时数百年沿袭父子相继、师徒相承,谱系始终未变。

  但肖家坡村社火发展至今也遭遇多重困难,由于地理位置偏远造成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资金不济造成维修和更新设备困难;巡街社火所途经祭拜的庙宇破损失修;年轻人为发展经济外出务工,严重影响人才培养,后继乏人等对社火传承造成极大挑战。目前,肖家坡村社火正在积极申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申遗才能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与保护,才能有经费投入。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