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史称陇州,位于陕甘宁交汇之处,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秦襄公在此建都,汉初设置陇关,自古被誉为“秦都汉关”,是先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陇州社火,起源于祭祀、傩舞,始于秦汉,盛于宋、明、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有马社火、高芯、挈社火、抬社火、高跷、车社火、跷板、古参军、竹马、旱船等20多种,是我国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民间文化遗产之一。
血社火起源于宋元时期,表现形式独特,化妆方法神秘;步社火分为地台步社火、行走步社火两种表演形式,具有平步行走、场地易选、随处表演、参与广泛等特点;马社火是骑骡坐马的社火,社火角色骑于马背之上,威武雄壮,气势轩昂,是陇州社火的主体; 高芯社火分为平台高芯、多层高芯、旋转高芯、杂技高芯、跷板高芯、板凳高芯等表演形式,材料要求高,制作难度大,设置高悬惊奇,装扮细腻惊艳,是社火表演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社火闹春、狂欢陇州”为陕西省十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之一,陇县地台社火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传承两千余年,历经创新演变,形式多样,千姿百态,已成为陇县走向世界,世界认识陇县的一张名片。
陇县有“小初一、大十五”的习惯称法,正月十五元宵节,潮水般的人群从全国各地赶到陇县,所有社火集中在县城游演,数十万的观光游客云集陇县,大街小巷,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整个县城如同欢乐的海洋,被誉为“东方的狂欢节”。人们感受着这方土地厚重的历史、豪迈的热情、淳朴的民风,为美好的新年点燃希望。
一出社火,一部人间大戏,一张脸谱,一个社会缩影。陇州社火不仅有万民狂欢的外在表现,更有古老脸谱的艺术内涵。据考证,陇州社火脸谱从古代假面涂脸发展而来,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脸谱之一。手艺人们吸收了京剧、秦腔、剪纸、皮影等多种艺术的精华制作社火脸谱。目前陇州社火脸谱有108种 ,居全国各类民间社火脸谱之冠,陇县因而被誉为“中国社火脸谱的博物馆和活化石”。
陇州社火,现已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为陇县赢得了“民间艺术宝库”之美誉,它是陕西宝鸡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是一种悠久、丰富、独特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
“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陇县推动社火与文旅商体相融合,助力社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能,先后组建社火产业化机构5个,各类演艺人员近千人,编排演艺节目50余个,举办多个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社火大赛、展演活动,在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贵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绿博园、浙江宁波象山等景区和影视基地进行商业化演出,促进陇州社火这一特色民俗迈向产业化发展,以社火带动文旅商体产业融合发展。
陇州社火,这一来自黄河流域的原生态艺术,来自黄土地上的优秀传统文化,正走进新时代,焕发新气象,推动陇县文化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陇州社火这一非遗资源正在转变为产业优势,全面推动陇县文化、产业、人才共同发展,助力陇县迈上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