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美食,是一个地方的记忆,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烙印和宝贵财富。流传了千百年的临夏美食,如今成就了“河州味道”,一家家美食门店从河州开遍全国,一步步走向世界各地,名扬海外,成为富民产业。
美食产业是临夏州“五个百亿级产业”之一。近年来,临夏州委、州政府立足资源禀赋,借势发力,高位谋划,倾力打造百亿级美食产业,通过推动品牌建设、举办美食节会、促进业态融合、强化宣传推介、培育链条企业等措施,持续推进美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开创临夏特色餐饮发展新格局,走出了民族餐饮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8月2日,2024中国民族美食产业发展大会暨“河州味道”临夏美食季活动在临夏举办。以汇“丝路”愿景 聚“融通”梦想为主题,向来自全国烹饪行业协会负责人及美食企业精英推介“河州味道”,共商民族美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日晚上,以“好客东乡·共飨平伙”为主题的东乡县向阳花文化旅游美食节开幕,举办万人平伙宴,精选的上百只东乡贡羊,现场烹煮出东乡平伙,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品尝东乡手抓、东乡全羊宴、东乡烤全羊等特色菜品,共谋产业发展。
抢抓政策机遇、立足资源禀赋、深挖特色优势,临夏州坚持全链条打造、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政策集成、体系构建、强链延链、提质优质、品牌振兴、服务提升、金融破题“七大工程”,美食产业标准化、链条化、品牌化步伐不断加快,“河州味道·临夏美食”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
“高原姑娘”“京穆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餐饮连锁品牌门店在全国家喻户晓。在马来西亚、阿联酋、印度尼西亚和沙特等国家开办的米达来、阿米娜私厨及印象西北菜等连锁快餐品牌,在国外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临夏州商务局局长陕国贤介绍,采取点线面统筹,政策集成效应彰显;高位引领,制定规划方案,成立领导协调和发展中心;抱团协作,成立8个美食餐饮协会和北京等大中城市协会(分会);资金配套,落实奖补7340万元、贴息360万元,发放美食产业创业贷款3701户4.2亿元,打造临夏美食产业。
临夏州紧盯标准规范,持续升级“河州味道”品牌,不断加大品牌连锁力度,在北上广布设一批“河州味道”临夏美食示范店、体验店。拓宽供应链条,建立一体化统一管理网络,成立临夏食材及特色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创立“互联网+美食产业”模式。全领域延链,健全美食产业体系,做优食材生产链,形成“东乡贡羊”等生态食材,使全州食品加工企业达181家。延伸产品供应链,引进惠发食品实施的临夏民族特色食品产业园投产运营,培育42户供应链企业,招大引强速冻熟制品等生产企业。
据统计,全国范围内由东乡人开设的餐饮店已超5000家,就业人数突破3.5万人,年总产值逼近15亿元,平均每10名东乡居民中就有1人投身于餐饮相关行业,显示了其强大的经济带动作用。
陕国贤介绍,临夏州壮大市场销售链,打造“河州味道”品牌店984家,累计在国内外开办餐饮店3万多家,带动就业约17万人。同时,引导海陇牛肉等直播带货,年线上交易2.9亿元。
临夏州委副书记、州长何东在2024第二届中国民族餐饮旅游产业大会致辞中说,这既是以民族特色美食为媒,促进文化交流、感知技艺传承、打造城市名片,以餐饮、文旅融合发展“小切口”撬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场景”的生动体现;更是以美食产业发展为题,挖掘特色资源、拓展消费场景、赋能产业蝶变,绘就民族特色食品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多元化发展蓝图的务实行动。
今年,临夏州委州政府谋划将临夏打造为“面向中南亚、中西亚、中东欧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应基地”,依托特色资源禀赋,狠抓民族美食精细化、特色化的品质体验;提高餐饮行业协同化、集成化的高效率运行,促进美食产业品牌化、数字化的高层次发展。
临夏正以美食产业的质量、效率、动力变革为引领,从餐饮行业产业链出发,串联供应链、运营链和服务链,建园区、引强企、聚资源、扩产业,全力打造大中小配套、上下游贯通的临夏民族特色美食产业集群。
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副厅长汪德元表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美食是文化的基因和符号。“河州味道”餐饮品牌享誉国内外,把“甘肃好味道”推向全国乃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升餐饮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参观临夏十大名菜、十大小吃、十大名点、十碗名面、十大名宴美食后赞叹不已。她说:“在临夏举办2024中国民族餐饮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就是要以餐饮为载体,推广民族民俗美食文化,壮大餐饮品牌,促进民族餐饮产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五年,临夏州将串联供应链、运营链和服务链,持续聚焦民族特色食品产业价值链和创新链优化,融入“一带一路”,打造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应基地。打造世界“美食之都”,建设沿太子山旅游大通道、黄河风情、文明探源、民族文化四条美食体验带;创办“文创美食”“高原夏菜”“养生食材”“草食畜牧” “康乐牛”“黄河水产品”“东乡贡羊”和 “林下食材”八个绿色健康食材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做大做强美食产业,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