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妈的嫁妆中有一对黄铜暖锅。
好多年前,村里到临岐镇,还要走很远的弯弯山路。听妈妈说,外公那个时候骑着他的摩托车载着外婆,赶着山路,特意到临岐镇上的“良德手工暖锅”店,来取为妈妈打造的嫁妆,一对金灿灿的暖锅。
“我们临岐人嫁女儿,暖锅是必备的嫁妆之一,暖锅里还要刻上女儿的名字,用来当传家宝的,等囡囡长大了,外婆也给你打一对。”我小时候,外婆经常对我絮叨着,大致意思总是说暖锅对一个临岐女孩子是很重要的物件吧。
“良德手工暖锅”店的厉师傅,制作暖锅的手艺在临岐镇可是出了名的,凡是周边要嫁女儿的人家,都会来这里定做。厉师傅的老手艺信得过。这些手工工艺潜隐于物件上的温情与灵魂,极其稀罕,不同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
厉师傅名良德,永康人。外乡人来到陌生的地方,缺的就是亲情,但临岐人都很友好,他在这适应得很好。村民叫他“德德”的时候,往往喜欢把声调拉长,尾音还故意转个弯,他则露出腼腆的笑容,给人亲近的感觉。十里八村的活计东家,没有一个不喜欢他。
厉师傅的老家在芝英镇,一个叫郭段村的地方。他十七岁开始学艺,跟着师父闯荡江湖,外出远行的第一站,就是淳安临岐。
临岐人热衷于铜器,诸如暖碗、茶壶、汤罐、粥瓢、漏勺之类,都喜欢用铜材来打制。究其原因,估计是金属材质,坚固耐用;其次是工艺独特。所以,临岐一带的铜匠,总是很忙的,一年四季,除了农忙季节,几乎每个村子里都会听到“叮叮当当”的打铜声,随着炊烟一起飘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制作一只暖锅,大大小小工序上百道,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外壳塑形、焊接、上锡、抛光四大步骤。打造暖锅的材料是铜,用黄铜或紫铜,一般黄铜居多。黄铜的成本价很高,一只暖锅打造下来也要千把块钱。临岐暖锅在2017年成为了淳安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吃暖锅,不仅是品尝一种美食,而且也是本地的风俗习惯。
暖锅是一种极具文化内涵的炊具。暖锅整体造型精巧,大肚皮细腿,中央竖起半截烟囱,烟囱孔内烧木炭,底部开口为风门。暖锅内壁涂有锡层,防止铜氧化被腐蚀,上面罩着个刻着细花纹的锅盖,两端有活络的铜把手,像极了一件艺术品。临岐人称之为“暖碗”,而城里人则叫它“暖锅”。
暖锅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最古老的火锅,古称“古董羹”,其名据说是因投食料入沸水中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
“味从煮中来,香自火中生。”暖锅是淳安临岐农家冬天自己就餐,招待客人或宴席上必备的一道菜。大家坐在一起,一只暖锅端上桌来,里面有丸子、肥肠、排骨、白菜、酥肉、豆腐、粉条、肉橡皮……别有一番滋味。
在临岐当地的宴席上,暖锅需先上桌并摆于八仙桌或圆桌中间,周围依次摆满其他菜肴,哪怕碗盘里的菜再丰盛,宾客们动筷最多的还是暖锅里的菜。
临岐暖锅的做法是荤素搭配,四层叠放,底层用鲜嫩的萝卜,切成片,在开水中汆熟,然后装进锅里;第二层是白豆腐,切成两寸见方薄片,依次码入;第三层放海带;第四层为五花肉,事先煮熟备用;最后加入自家独创的辣椒酱调味。
暖锅用的食材,是十分有讲究的,萝卜自然要是本地的白萝卜,都说冬吃萝卜赛吃参,味道那是相当的好。猪肉也一定要是农村家养土猪肉,肉质厚实,没有柴劲。豆腐也是家里长辈现磨的老豆腐,放在农村的土灶上慢慢炖,炖好了上桌。所有食材满满当当挤进一口暖锅里,土灶的气孔上冒着泡,炖得越久越入味。土猪肉的每一个细微小孔都裹满了汤汁,进入口中,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豆腐又烫又香,一口咬下去,还能爆汁,不过得小心烫嘴,切莫逞了一时之快。萝卜炖得软烂,筷子轻轻一夹就断,海带鲜辣味美。
善于吃辣,这应该是周边地区对淳安饮食最直观的印象。都说,山区吃辣祛湿气,但在我看来,香辣的口味,更大程度上源自人们淳朴耿直的个性。有人说,一片乡土一种味道,若说临岐的味道,那一定是暖锅的味道。
对临岐人来说,暖锅就是家乡的味道。暖锅承载的不仅仅是外出务工的游子一年到头的盼头,更是嫁出去的女儿对母亲的想念,也是母亲对女儿一生的回馈。家的味道永远是温暖的,记忆里的乡情永远刻在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