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陇州

《山海经》记载的平凉两座名山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8-05 21:55)
文章正文

图片

《山海经》记载的平凉两座名山

张双锁

图片

俯瞰六盘山一带,层峦叠嶂,连绵不绝,如波涛,如巨浪,宛若一片黄土的大海,六盘山则恰似一条巨龙,腾跃于黄土的大海之中。而在这条巨龙背上,有众多的奇峰突起,直插云天。其中,吴山与龙首山两座奇峰,就在平凉境内。

吴山与龙首山,是我国第一部地理文献《山海经》的称呼。吴山,今称五台山,在平凉华亭县境内;龙首山,今称桃木山,在平凉庄浪县境内。这两座奇峰,历史之悠久,文化意蕴之厚重,令人惊叹!

吴山

华亭五台山

处关山之巅、华亭境内的五台山,苍岩起舞,林草茂密,荡漾着一派原始的野逸气息。但这里并非人迹罕至,而是一个极其古老的风水宝地。

台山,古称吴山、虞山、汧(qiān)山……《山海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吴西者,吴山之西。这里是以吴山为座标来说明“雷泽”所在方位的。

山地域较广,它从宁夏固原到陕西宝鸡持续一百公里,其间依次有第二高峰六盘山(小六盘山)、第一高峰米缸山、第三高峰桃木山和第四高峰五台山“四峰并峙”。又依次有泾水北源、泾水南源、汭水之源和汧水之源“四水并出”。其中,五台山为汧水之源所在地。

人韦庄《汧阳间》诗曰:“汧水悠悠去似絣,远山如画翠眉横。僧寻野渡归吴岳,雁带斜阳入渭城。边静不收蕃帐马,地贫惟卖陇山鹦。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其中,“汧水”、“吴岳”和“陇山”如影随形,成为其诗中意象。事实是汧水、吴岳、陇山的确相得益彰,因为汧水离不开吴岳,而吴岳则离不开陇山。

水今称千河,发源于甘肃华亭五台山东南麓,由五水汇合而成,流经陕西的陇县、千阳、凤翔、陈仓而入渭河,它的“根本源头”在华亭上关乡石嘴梁。

《说文解字》说:汧水“出扶风汧县西北,入渭。”《水经注·渭水》说:“汧水出汧县蒲谷乡弦中谷。”由此可见,五台山一带,从东汉到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是归汧县管辖的。

《大清一统志》说:“隋大业元年置华亭县”;唐代“元和三年,省县入汧源”。《读史方舆纪要》说:“贞元三年,吐蕃大掠汧阳、吴山、华亭,即故城也。五代唐又改置义州。”这里的“义州”治所在华亭。由此可见,从隋唐到五代,行政区划虽然多变,而其地名却始终带有“汧水之源”和“汧山”的印记,其“汧源”和“吴山”便是佐证。

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吴山在西。古文为汧山,雍州山也”;“有吴岳山,本名汧,汧水出”;“汧山在今陇州西北。禹贡之岍、周礼之岳山也”;汧水“至宝鸡县东三十里合于渭”。由此可见,汧山即吴山,亦称吴岳、岍山和岳山。

人论述汧水、汧山和吴山之关系的说法很多,而段玉裁的说法则是最准确、最全面的。就是说,汧山是因“汧水之源”而得名,而“汧水之源”就在今华亭五台山,所以汧山即五台山,五台山即吴山。

吴山,历史悠久。黄帝时,首建武畤以祭天神。唐尧时称岳山,为四岳部落所在地。殷代称虞山,为虞国所在地。周代称吴岳。《史记·封禅书》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这里的“吴阳”,指吴岳之南——今华亭境内的莲花山;其“上畤”、“下畤”,皆在其山。按照《史记索引》“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的说法,以吴山为背景,在莲花山建“畤”,正好与此相符。秦汉时代,吴山为秦汉王朝每年所祀之山,被誉为华山以西“七大名山”之一。《史记·封禅书》说:“华山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岳山……”,其“岳山”便是吴山。唐代称青龙山,为吴山县所在地。《旧唐书》说:“九月丁巳,吐蕃大掠汧阳、吴山、华亭界民庶,徙于安化峡西。”由此可见,吴山之县是与安化(泾源)、华亭和汧阳等县并存的。

龙首山

庄浪桃木山

《山海经·西山经》说:“又西二百里,曰龙首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泾水,其中多美玉。”《西山经》是以华山为原点,由东向西以回环往复的形式记载山系的。根据上述记载及其语境,后人便能推测确定龙首山所在地,可以“高山”、“苕水”和“泾水”为坐标;以当地矿藏“黄金”、“铁”和“美玉”为参考。

首山前一章是“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今人思履《山海经·注》说:“女床之山:一说是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甘肃省东部的六盘山,一说是今陕西岐山。”从前后关系来看,女床山是以“高山”为座标而言的。但不论“六盘山(指小六盘山)”还是“岐山”,均与注者所说不符。小六盘山在“高山”北侧,并非“西南”,而岐山则地处关中平原,与六盘山没有关系。所以此章当为错简所致,暂且搁置。而再前一章所述“高山”,则与龙首山有着密切关系。“高山”今称米缸山,为六盘山第一高峰,海拔2942米,在宁夏泾源境内;其南部关山之巅有桃木山,海拔2857米,为六盘山第三高峰,在甘肃平凉庄浪县境内。按照《西山经》“又西二百里,曰龙首之山”的说法,米缸山与桃木山之间的距离大致为“二百里”。由此可以初步断定,桃木山为龙首山。

《西山经》中“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泾水”之句,非常关键。其“苕”,当为“芮”的通假字(以形通假);而“芮”,当为“汭”的通假字(以音通假)。由此而论,“苕水”即汭水。汭水之源有两处:一是北源,出于桃木山东部华亭马峡;二是南源,出于桃木山东部华亭仙姑峪。此二水在仪山、雨山之谷汇合后,沿“东南流”,越崇信到泾川而“注于泾水”。

人赵时春《平凉府志·朝那庙碑文》说:“华亭县北五十里湫头山,山最高,池渊深莫测,旱涝无所增损,且北麓为泾之源,南趾为汭源。神灵所栖莫宜于斯,而境内千百泉湫,咸朝宗泾汭,在湫头实泾汭之源。”这里的“湫头山”,指桃木山;“池”,指桃木山西麓的朝那湫。

所周知,泾水之源在泾源老龙潭,汭水之源在华亭的马峡和仙姑峪,而赵时春却为什么说在庄浪朝那湫?这是表里关系,从表面来说,泾水之源在老龙潭,汭水之源在马峡和仙姑峪,而从实质来说,泾水之源、汭水之源却在朝那湫。因为桃木山是一个整体,不论泾水之源,还是汭水之源,都离不开这个整体,所以它们二者在地脉中、在岩石间是与朝那湫相通的。就是说,泾水、汭水的根本源头在朝那湫。由此而论,桃木山为龙首山,是可以明确断定的。因为汭水之源亘古不变,而其水出于桃木山、又沿“东南流”、且入“泾水”者,除了汭水,就没有别的河流。

“泾水”即泾河,发源于六盘山东麓,有南北两个源头:南源出于泾源老龙潭,北源出于原州(今宁夏固原)大湾镇,至崆峒八里桥汇合后,越泾川杨家坪入陕西,于高陵陈家滩入渭河。其中老龙潭就在桃木山东北麓,与桃木山西麓的朝那湫在岩石间相通。《西山经》在记龙首山时说,汭水“流注于泾水”是正确的,这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桃木山即龙首山。

《西山经》所指“黄金”和“铁”,可因时而论。古人所言“黄金”,大多指铜,并非专指黄金;古人所言“铁”,不单指铁,还包括铅、锌等金属。地质资料表明,关山一带的矿藏共有16种,其中就有铜、金、铅、锌和铁。如位于桃木山东南、华亭境内的莲花山铜矿,在唐代时就已开采。庄浪石桥铜矿,除铜之外,亦有金、铅、锌和铁。至于“泾水”中的“美玉”,古今同理。所谓玉,不单指玉,还包括作为装饰、建材和器物之用的其它石料。因为玉本来就由磨制石器演变而来,而这些石料在泾水沿岸比比皆是,这亦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桃木山是龙首山的事实。

首山之名,当由地形而来。龙山(陇山由龙山演变而来)这条巨龙,从遥远的北方奔来,龙脊当为第一高峰米缸山,《山海经》称之为“高山”,龙首当为第三高峰桃木山,《山海经》称之为“龙首之山”。此后,桃木山有开头山、笄头山、鸡头山、牵屯山之称,均当由龙首山演变而来。

《山海经》中的“雷泽”,今称朝那湫,它就在龙首山西麓。这里是“华夏第一国——华胥国”都地,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唐尧时,龙首山称峣山,为尧族部落所在地。西周时,为朝那国所在地。秦汉时,龙首山称薄落山,为秦汉王朝每年祭祀之山。《淮南子·地形训》说:“薄落山崩,泾水出。”由此可见,泾水源头的老龙潭,起初并不在当今之地。东晋十六国时期,龙首山称牵屯山,为西秦国的发祥地,因为乞伏结权是以这里为据点,逐步向陇右扩张,进而由其子乞伏国仁在榆中称汗建国的。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